从服务范围来看,60.15%的语言服务企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覆盖的服务地域分布相对不均衡。1980—2015年间,语言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北京、上海和广东所占比例较高,达60.15%,企业数量分别为2502家、1067家和864家(见图3)。这与地域和行业需求特征有关,根据《2015年译云TM语言服务大数据报告》(中国翻译研究中心和译云TM联合发布)分析,东部沿海地区的翻译需求集中而旺盛,且社科文化、IT信息、商业贸易、医药化工、财经金融、政府事务等需求旺盛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
(二)从语种看,语言服务机构对沿线国家小语种涉及较少
通过对全国423家语言服务机构调研发现,“中译外”和“外译中”两种业务涉及的外语种类一致,提供中译英服务、英译中服务的企业占比最高,分别为96.93%和94.80%(见表1),其次为日语、法语。在非通用语言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言方面,仅有2.60%的企业提供“中译外”和“外译中”服务,占比较少,小语种的服务能力严重匮乏,制约中国企业进入当地进行贸易合作。
四、专家建议
语言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使语言的功能空前拓展,语言在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国家安全、外交等领域的作用日益重要。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纷纷推出国家语言战略,提升语言战略层次,拓展战略视域,推出重大举措,努力控制高点。可以说,国家语言能力建设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国家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紧迫需求,建议启动国家“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工程,着力增强语言实力,建设语言强国,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加强“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统筹力度。一是建立国家“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制订“一带一路”语言专项规划,明确语言能力建设时间点、任务书和路线图。二是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国家“一带一路”多语言中心和“一带一路”语言数据库,打造“一带一路”语言研究国家级智库,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语言、特别是小语种的研究工作。三是统筹推进汉语在沿线各国的推广应用,将汉语确定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通用语言之一,确保汉语在“一带一路”关键领域、重要项目和重大工程相关文本和国际会议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第二,着力培养“一带一路”复合型语言人才。一是实施“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校合理有序、错位互补地开设“一带一路”相关语言专业;设立非通用语种人才专项培养经费,制定非通用语种人才特殊招生政策,培养和储备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复合型语言人才。二是联合沿线国家和有关机构,建立“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库和“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加强关键语言人才培养与储备。三是加强对外汉语人才培养,加快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力满足沿线国家汉语学习需求;开展海外汉语教师普通话培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的海外推广力度。
第三,努力提升“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开发利用水平。一是建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网络平台,推动语言技术发展,建立包括在线翻译、多语云智库、会展语言等多维语言服务体系,提高语言服务移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传统语言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形成适应我国在对外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中所需要的语言在线服务能力。二是建立“一带一路”语言大数据共享联盟,探索语言大数据增值服务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提供高品质多语言服务支持。
第四,大力推进“一带一路”语言国际合作交流。一是建立国家“一带一路”语言博物馆,与沿线国家和有关机构共同发起“一带一路”国际语言博览会,打造全球语言集散中心和最具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国际语言合作交流平台。二是加强孔子学院等汉语机构在沿线国家的布局,帮助海外汉语学校加快发展,使其成为“一带一路”上推进汉语言文化传播及应用的服务区和加油站。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拉动作用,整合国内外企业、教育机构、智库机构、华人华侨等各方面力量,拓展“一带一路”多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打造国外能看得懂、接受得了、喜欢得上的语言文化精品,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