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人口与语言
新加坡的华人占总人口的74%。在新加坡,马来语是国语,英语是行政语言,官方语言有:马来语、华语和淡米尔语(泰米尔语)。虽然过去曾有语言对立问题,但新加坡却实现了种族的和谐、语言的和谐、宗教的和谐。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并没有自己主要的方言。考虑到每个人的语言能力有限,我们选择了保留华语跟英语,在很早的时候就让方言退出教育的舞台。方言是带有感情的语言,但是这种感情会慢慢消失。比方说我是福建人,但却不会和孩子说福建话,而是选择用华语和英语沟通。当中就涉及个人为下一代所做出的选择。早期的新加坡,方言是生活的语言,现在的共通语却是英语。所以为了让年轻一代学好华文,我们必须对华文程度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的华文教育口号,便是不能失“底”,但也不会封“顶”。
新加坡的华语
一 华人大迁移与华语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出现过一次向中印半岛的华人迁移。这些迁移出去的华人,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带出去的语言就是所谓的“老国语”。他们给华语区带去的“国语”和“国文”,发展形成了当地的华语、华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现代汉语和华语还有明显差距,中国改革开放后二者开始融合。开始时是中国港台、新马的语言冲击中国大陆,很多词语从这些“国语区、华语区”流回大陆。这个是“国语”回流、华语大融合的时代。发展到现在,倒过来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势的强盛、传媒的发达等使输入变成了输出。将来会怎么样?我说中国朋友不用担心,用说这个语言最多的人决定这个语言的发展。我们现在任务就是引导这个语言顺利地融合、慢慢地融合。
二 新加坡双语政策
李光耀先生说过,我们是东南亚多语言种族社会,不可能以华语为工作语言,只能是英语。当英语成为行政语言、成为教学媒介的时候,华语必须做牺牲。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大部分的华族学生奠下坚实的华文基础,以便将来需要时他们能在这个基础上往前发展。
如果你纯粹站在华人的立场,你会觉得双语政策使得华语的话语权降低了;可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种族和谐了。我们的双语政策不仅解决了华人的母语的政治问题,母语保留了下来,且更加普及化了;另外解决了我国成长时代就业不平等的问题,年轻的新加坡人也多了一个发展空间,这是我们以前给他奠下的基础,这是双语教育对新加坡的贡献。
三 语言标准
新加坡华语的规范应该向普通话倾斜。这个要谢谢陆俭明先生的研究,感谢李宇明先生主编的《全球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等,及邢福义先生主持的“全球华语语法”的研究。他们的目的就是解决全球华语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陆俭明、李宇明等先生提出了“大华语”的概念。这个观念我感到非常欣慰。“大华语”观念有助于增强华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我们说的华语是大华语的新马版,你们(指中国大陆的朋友)说的普通话是大华语的大陆版。这些都是大华语。不要认为人家的不标准就不是现代汉语,不要抱这样的观念。这有助于推进世界范围的汉语教学。
四 语言资源与语文教育
第一,我们要注重调动和整合华语区的语言资源,让有条件的华语区参与华语文研究与推广的工作。
第二,注意华语文的口语化、大众化,而不是文言化。
第三,让语言文化的学习在地化(本地化),让教学人员在地化,让语言企业在地化。
第四,注意多地合作,优势互补,培养有国际观且了解华语区的语文和语文教育的人才,为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奠下人脉基础。
第五,思考华语区第二语言水准的华语文与第一语言水准相衔接、第二语言水准的华文和专业华文相衔接的问题。
第六,区域语文、专业华语和语文教材,在选材与教学中要向共同核心倾斜。
新加坡的华人
整个华人社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海外华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核心。要通过华语文学习,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人脉关系,以弥补乡情的消失。新加坡是双语并用的社会环境,是独特的。在语言与文化学习的企业化方面,新加坡可以发挥大作用。我们希望新加坡将来成为语言和文化交流的“软件”基地。
随着华语全球化的发展,华文的教学与研究需要放眼世界,借用整个大华语区的力量来进行。我的希望是新加坡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华文教育的中心。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发挥新加坡在海外华文教学方面的作用,以我们良好的华文学习环境与精通英语的能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士来新加坡学习华文、华语。因此我经常在强调,我们必须要说好新加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