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国文(浙江大学):应该要求作者提供高质量的英文摘要;组稿面临时间紧、约稿对象有限的问题。
尚国文
● 林晓(浙江大学):期刊文章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都能够有文章比较好,希望以后能够关注高校层面语言政策的制定这一领域。建议要把写书评当作做学问,国内很多书评介绍多,评论少,希望以后有突破。
林 晓
● 达胡白乙拉(内蒙古大学):建议杂志文章考虑做其他语种的版本,比如蒙古语版本,内蒙古大学愿意协助完成。杂志内容是否可以考虑民族语言发展战略方面?
达胡白乙拉
● 饶高琦(北京语言大学):微信公众号非常符合互联网的传播需求,运营好了传播效果会非常好;可以借助线上、线下的各类活动“引流量”;“语言学的公共形象”应该是引起关注的一件事情。
饶高琦
● 张天伟(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要更突显自己的特色;内容以微观研究为主,平衡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期刊国际化的表述除了研究方法外,题目和摘要要加强。:
张天伟
● 徐欣路(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学科建设最突出的是有没有成熟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本土意识”可以考虑梳理一下中国语言规划史。
徐欣路
● 刘知远(清华大学):第一时间的研讨社会上、国际上和语言学或语言战略相关的重要事件,形成比较大的声音;刊发重要的学术会议、最新研究动态;通过样刊和小册子进行宣传。
刘知远
● 王春辉(首都师范大学):对于语言战略的理解有语言和语言学本身的战略、语言学为其他的领域和整体国家战略而服务的战略两个层面;下一步发展要平衡基础性研究和热点问题的研究。
王春辉
◆ ◆ ◆ ◆ ◆
与会编委就刊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设想。
● 郭熙(暨南大学):我们的刊物未来可以设置“公开争鸣”的话题,吸引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另外,可对全年所有文章进行盘点,评选出最受欢迎和最有价值的文章。
● 刘海涛(浙江大学):从形式上,要尽快适应国际检索的格式,做好中文文章的英文长摘要。这是一本极具潜力刊物,积极投稿的青年作者,相信三五年后一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
● 赵守辉(挪威卑尔根大学):要进入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工作还需更进一步;建设名栏是必然的方向,今后的专题也应提早计划。
● 周庆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我们应该不忘初心,每年有2、3篇点题文章,为国家战略服务;我们要用学术讲话、要有研究范式,不能假大空,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 戴曼纯(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年轻学者以扩大稿源、提高研究质量。书评作为杂志重要的内容,应该评和批得多,介绍得少。要鼓励写书评的作者或者年轻学者。
● 侯敏(中国传媒大学):宏观的文章应该“大题小作”,微观的文章要“小题大作”;“学术争鸣”这一宗旨要进一步落实,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对国家语言政策、语言战略有帮助的问题。
● 王建勤(北京语言大学):做好选题策划,用约稿的方式保证质量,同时有意识地建立作者群,吸引投稿。要有好的评审制度,以保证期刊的严肃性和良好品位。
● 卢德平(北京语言大学):刊物要有国际影响,根本问题是文章的质量,文章的质量取决于作者队伍,而作者队伍必须具有国际化思维和全球理念。
● 王辉(宁夏大学):刊物宗旨中的“理论视角”需加强;应该加强与读者和作者的互动;专题可以重复设置,话题可以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