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保亚 2013 《语势、家庭学习模式与语言传承——从语言自然接触说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
|
陈建民 1994 《香港文化词汇是如何融入普通话的》,《语文建设》第7期。
|
|
陈建民 199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
|
陈力绮 2011 《台湾华语饮食譬喻透视》,《中国社会语言学》第2期。
|
|
陈 琪 2008 《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
陈瑞端、汤志祥 1999 《九十年代汉语词汇地域分布的定量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
|
陈淑芬、陈力绮 2011 《“爱就宅一起!”——台湾“宅”类新词语透视》,《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期。
|
|
陈松岑 1999 《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
|
程祥徽 1992 《澳门语言论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
程祥徽 1999 《基本法与澳门语言规划》,《比较法研究》第1期。
|
|
程祥徽 2000 《中文回归集》,澳门:中华语言学会。
|
|
程祥徽 2005 《中文变迁在澳门》,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
|
储泽祥、刘 琪 2014 《台湾汉语口语里“觉得说”的词汇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
|
戴昭铭 2007 《全球汉语时代的文化问题和规范问题》,《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
|
戴昭铭 2014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规范冲突问题——与郭熙先生商榷》,《求是学刊》第2期。
|
|
刁晏斌 1994 《大陆台湾词语的差别及造成原因》,《文史杂志》第2期。
|
|
刁晏斌 1997 《新时期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及其原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
|
刁晏斌 1998 《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中国语文》第5期。
|
|
刁晏斌 2000 《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
刁晏斌 2015a 《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现代汉语差异与融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
|
刁晏斌 2015b 《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现象调查》,《中国语文》第3期。
|
|
丁思志 2013 《香港——语言接触的实验室》,《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
|
|
樊培绪 1998 《美国华文教育三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
|
方清明 2014 《基于口语库统计的两岸华语指示标记比较研究》,《语言科学》第2期。
|
|
甘于恩、单 珊 2013 《印度尼西亚“先达国语”词汇语法特点概说》,《华文教学与研究》第4期。
|
|
郭 熙 1989 《论大陆汉语与台湾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陈恩泉《双语双方言》(一),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
郭 熙 1992 《试论海峡两岸汉语差异的起源》,陈恩泉《双语双方言》(二),香港:彩虹出版社。
|
|
郭 熙 2002a 《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
|
郭 熙 2002b 《普通话词汇和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兼论域内外汉语词汇协调的原则与方法》,《南京社会科学》第12期。
|
|
郭 熙 2004a 《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2期。
|
|
郭 熙 2004b 《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
|
郭 熙 2006a 《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
|
郭 熙 2006b 《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第1期。
|
|
郭 熙 2007 《现代华人社会中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的再考察》,《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
|
郭 熙 2008 《关于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
|
郭 熙 2009 《华语规划论略》,《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
|
郭 熙 2015a 《关于新形势下华侨母语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
|
郭 熙 2015b 《论汉语教学的三大分野》,《中国语文》第5期。
|
|
郭 熙、李春风 2016 《东南亚华人的语言使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双语教育研究》第2期。
|
|
郭 熙、祝晓宏 2016 《语言生活研究十年》,《语言战略研究》第3期。
|
|
侯精一 1996 《试论’97后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中国语文》第2期。
|
|
黄国营 1984 《海外汉语与普通话》,《汉语学习》第4期。
|
|
黄国营 1988 《当代台湾小说词汇语法特点》,《中国语文》第3期。
|
|
贾益民、许迎春 2005 《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补例及其与普通话词语差异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4期。
|
|
康晓娟 2015 《海外华裔儿童华语学习、使用及其家庭语言规划调查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
|
蓝小玲 1999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与改革》,《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
|
李 方 1998 《含有母语基因的非母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
|
李贵生、梁慧敏 2010 《香港工作场所中三语使用的初步调查》,《中国语文研究》第1期。
|
|
李计伟 2014 《基于对比与定量统计的马来西亚华语动词研究》,《汉语学报》第4期。
|
|
李计伟 2015 《基于对比与定量统计的马来西亚华语形容词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
李 坤 1998 《菲律宾华校华语课堂教学组织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第5期。
|
|
李临定 2002 《新加坡华语词汇和中国普通话词汇比较》,周清海《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
|
|
李 明 1992 《港台词语在大陆的使用情况》,《汉语学习》第3期。
|
|
李佩容 2008 《台湾华语的委婉语/禁忌语》,《中国社会语言学》第2期。
|
|
李青梅 1992 《海峡两岸字音比较》,《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
|
李 泉 2015 《国际汉语教学的语言文字标准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
|
李如龙 2000 《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
|
李如龙 2004 《华人地区语言生活和语文政策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
|
李行健 2012 《两岸常用词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李雄溪、田小琳、许子滨 2009 《海峡两岸现代汉语研究》,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
|
李宇明 2000 《语言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李宇明 2009 《海外华语教学漫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4期。
|
|
李 昱、施春宏 2011 《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汉语学习》第3期。
|
|
李志江 2009 《海峡两岸汉语语音规范差异的协调处理》,李雄溪、田小琳、许子滨编《海峡两岸现代汉语研究》,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
|
|
梁慧敏 2014 《香港工作场所中三语使用的再调查》,《中国社会语言学》第2期。
|
|
梁培炽 1998 《美国华文教育发展新理念》,《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
|
廖秋忠 1989 《〈国语在台湾之演变〉评介》,《当代语言学》第3期。
|
|
林去病 1998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三个突破的意义及其发展的前景》,《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第2期。
|
|
林文金 1992 《台湾汉语变异漫谈》,《修辞学习》第3期。
|
|
林杏光、张道昉 1992 《新加坡华文报语文评议》,新加坡: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
|
|
刘文辉、宗世海 2006 《印度尼西亚华语区域词语初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1期。
|
|
刘羡冰 1994 《澳门开埠前后的语言状况与中外的语言沟通》,《中国语文》第1期。
|
|
卢 伟 1995 《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裔教育个案调查与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
|
陆俭明 1996 《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南大中华语言文化学报》创刊号(新加坡)。
|
|
吕必松 1992 《华语教学讲习》,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
潘道生 1988 《香港地区的语言态度和语言应用——对普通话的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
|
彭小明 1989 《海峡两岸语言文字异同初析》,《语文建设》第2期。
|
|
钱乃荣 1989 《论现代汉语的特点》,《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
邱质朴 1990 《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
仇志群、范登堡 1994 《台湾语言现状的初步研究》,《中国语文》第4期。
|
|
邵敬敏、吴立红 2005 《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
|
沈 阳、邵敬敏 1997 《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方言》第3期。
|
|
盛 炎 1994 《试论澳门语言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中国语文》第1期。
|
|
盛 炎 1999 《澳门语言现状与语言规划》,《方言》第4期。
|
|
施春宏 2015 《从泰式华文的用词特征看华文社区词问题》,《语文研究》第2期。
|
|
石定栩 1998 香港语文教学与标准汉语,《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
|
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 2014 《香港中文与标准中文比较研究》,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
|
石定栩、朱志瑜 1999 《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外国语》第4期。
|
|
苏金智 1994 《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
|
汤志祥 1995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举例》,《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
|
汤志祥 2001 《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9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现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
陶红印 2016 《美国华语语法研究》,未刊稿。
|
|
田 砥 1980 《新加坡语言现状》,《国外语言学》第6期。
|
|
田惠刚 1994 《新加坡的华语规范化和华语教学》,《语文建设》第1期。
|
|
田小琳 1989 《香港流通的词语和社会生活》,陈恩泉《双语双方言》(一),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
田小琳 1990 《香港词汇面面观》,《语文研究》第2期。
|
|
田小琳 1996a 《社区词》,《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田小琳 1996b 《试论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
|
田小琳 1997 《香港词汇研究初探》,《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
|
田小琳 2004 《香港社区词研究》,《语言科学》第3期。
|
|
田小琳 2009 《香港社区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
|
田小琳 2012 《香港语言生活研究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田小琳、李 斐 2014 《港式中文同素逆序词考论》,《汉语学报》第1期。
|
|
田小琳、马毛朋 2013 《港式中文语序问题略论》,《汉语学报》第1期。
|
|
田小琳、马毛朋 2015 《港式中文词类现象举隅》,《汉语学报》第2期。
|
|
王彩云 2015 《马来西亚华语介词的变异》,《汉语学报》第2期。
|
|
王彩云 2016 《马来西亚华语助词的变异》,《华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
|
|
王汉卫 2016 《华文水平测试 (HSC)的基本理念》,《语言战略研究》第5期。
|
|
王培光 1989 《香港粤语的地位与母语教育、普通话教学》,陈恩泉《双语双方言》(一),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
王培光 2013 《香港雇员补偿判决书的语篇分析》,《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期。
|
|
王培光 2014 《香港公司年报汉英双语使用比较》,《中国社会语言学》第2期。
|
|
王希杰 1988 《什么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什么?》,《汉语学习》第2期。
|
|
王燕燕 1998a 《关于菲律宾华语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八桂侨刊》第2期。
|
|
王燕燕 1998b 《加拿大的祖语教育与华文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第2期。
|
|
魏岫明 1984 《国语演变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
|
温北炎 2000 《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形势与几点看法》,《东南亚研究》第2期。
|
|
吴东英、林敏奋 2012 《香港〈星岛日报〉广告文本变迁再分析》,《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期。
|
|
吴永德 1990 《香港汉语同大陆汉语的词汇、语法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1996 《一九九七与香港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语文学会。
|
|
萧国政 1998 《新加坡华语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华语形态透视》,《语文建设》第12期。
|
|
萧国政 1999 《新加坡华语虚词使用说异》,《双语双方言》(六),香港:汉学出版社。
|
|
萧国政、徐大明 2000 《从社交常用语的使用看新加坡华族的语言选择及其趋势》,《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
|
谢永芳、张湘君 2015 《华语社区同实异称的比较与测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
|
邢福义 1989 《“有没有VP”疑问句式》,陈恩泉《双语双方言》(一),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
邢福义 1992 《南片话语中述谓项前移的现象》,《双语双方言》(二),北京:彩虹出版社。
|
|
邢福义 1994 《南味“好”字句》, 陈恩泉《双语双方言》(三),香港:汉学出版社。
|
|
邢福义 2001 《误用与误判的鉴别四原则》,《双语双方言》(七),香港:汉学出版社。
|
|
邢福义 2005 《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方言》第2期。
|
|
徐大明、周清海、陈松岑 2005 《新加坡华社语言调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徐幼军 1989 《台港与大陆的词语理解》,《语文建设》第3期。
|
|
徐志民 1983 《台湾报刊对语文改革的讨论》,《文字改革》第8期。
|
|
许长安 2011 《台湾语文政策概述》,北京:商务印书馆。
|
|
许小颖 2007 《语言政策与社群语言》,北京:中华书局。
|
|
杨荣华 2011 《英国华人言语社区的结构模式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第3期。
|
|
杨石泉 1993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一块基石——评〈华语教学讲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
|
游汝杰 1992 《台湾与大陆华语文书面语的差异》,《语文建设》第11期。
|
|
詹伯慧 1988 《新加坡的推行华语运动》,《语文建设》第6期。
|
|
詹伯慧 1996 《对香港语言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语文》第2期。
|
|
詹冠群 1999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教育评论》第6期。
|
|
张 聪 2013 《英国华语与普通话差异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张兰仙 2013 《境外华人汉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缅甸华人为例》,《民族教育研究》第4期。
|
|
张素格 2013 《海峡两岸文字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台湾研究集刊》第3期。
|
|
张维耿 1988 《不同华人社区词语差异浅论》,《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
|
张学谦 2010 《弱势语言的复振规划——语言营销的方法》,《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期。
|
|
张学谦 2013 《新加坡语言地位规画及其对家庭母语保存的影响》,《台湾国际研究季刊》第1期。
|
|
张学谦 2016 《再造家庭族语传承:阿美族家庭的个案研究》,《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期。
|
|
赵 敏、方清明 2015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的代词“酱”》,《汉语学报》第4期。
|
|
郑良伟 1987 《北京话和台湾话轻声出现的异同、历史由来和台湾新生代国语的形成》,《语言研究》第1期。
|
|
郑良伟 1989 《双语教育制度下的台湾书面语问题》,陈恩泉《双语双方言》(一),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
郑良伟 1990 《词汇扩散理论在句法变化里的应用——兼谈台湾官话“有”字句的句法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
|
郑启五 1989 《海峡两岸用语差异初探》,《台湾研究集刊》第1期。
|
|
周清海、萧国政 1999 《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中国语文》第4期。
|
|
周小兵 1989 《新加坡华语小说的语法特点》,陈恩泉《双语双方言》(一),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
周有光 1984 《看了“修订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以后》,《文字改革》第6期。
|
|
周聿峨 1993 《战后菲律宾的华文教育》,《东南亚研究》第1期。
|
|
朱德熙 1987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中国语文》第5期。
|
|
朱德熙 1988 《汉语》,《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
朱广祁 1992 《港台词语研究与大汉语词汇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
|
朱广祁 1994 《海峡两岸的语文差异与统一》,《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
朱景松、周维网 1990 《台湾国语词汇与普通话的主要差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
朱丽丽 2012 《美国华语与普通话的差异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朱湘燕、黄淑萍 2013 《印尼苏北华语口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差异调查》,《华文教学与研究》第1期。
|
|
朱永锴 1988 《台湾小说语言析异》,《华文文学》第2期。
|
|
竺家宁 2013 《近年来台湾校园新词语的发展变化》,《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期。
|
|
祝晓宏 2016a 《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祝晓宏 2016b 《描写华语事实 调查华语生活》,郭奇军、钱伟编《华语与华文教育“走出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祝晓宏 2016c 《近十年来华语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进展》,《语言学研究》第21辑。
|
|
邹嘉彦 1997 《“三言”“两语”说香港》,《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
|
邹嘉彦、游汝杰 2001 《汉语与华人社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
邹嘉彦、游汝杰 2007 《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
Cheng, Robert L. 1985. A Comparison of Taiwanese, Taiwan Mandarin, and Peking Mandarin. Language 61(2), 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