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征订启事
过刊浏览
留言板
信息动态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RSS
Email Alert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出版: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编辑:《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国际刊号:ISSN 2096-1014
国内刊号:CN 10-1361/H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E-mail:yyzlyj@cp.com.cn
订购:全国各地邮购
邮发代号:82-104
总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定价:19.00元
2022年 7卷 4期
刊出日期:2022-07-10
语言战略研究
语言战略研究
1
语言借用和历史比较
潘悟云
导读:
早期的历史比较,是要剔除借词材料的。但是东亚语言的历史比较却大量利用了借词。李方桂指出,借词在上古汉语的构拟中会有另一条突破之路。
2022 Vol. 7 (4): 1-1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0 KB) (
133
)
5
语言跨界谈 哲学家谈汉语哲学
韩水法,江 治,董 平,陈小文
导读:
[主持人按语]近十余年来,汉语哲学崛起为一股强有力的学术潮流,冲决国内既有哲学分支学科的藩篱,造就了汉语世界哲学的统一趋势。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就宏观而论,它让人们在全新的视野中理解和认识汉语对作为人类理性共同事业的哲学的根本意义;而从微观来说,它又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人类在追求共同认识、普遍意义以及真理的途径和方法上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复杂和困难。汉语哲学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命名,将两千多年来的汉语哲学运思和现象纳入自己的领域,为重新阐释和把握古典汉语哲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汉语哲学自然也引起了许多基础性的争论,不同哲学背景的学者对汉语哲学持有颇为不同的见解。这里发表的正是其中对汉语哲学具有深入思考的代表性专家的文章,为读者提供观点各异的独到见解。(韩水法)
未来已来——广义汉语哲学与狭义汉语哲学 /
韩水法
汉语与哲学间的三重对话 /
江 怡
汉语言与存在及其意义生成 /
董 平
汉语哲学的边界 /
陈小文
2022 Vol. 7 (4): 5-12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0 KB) (
111
)
13
主持人语 从数据到语言数据
李宇明,王春辉
导读: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也将对生产关系进行相应调整。数字科学并未将自己局限于科学领域,而是以其巨大的科学成就推动人类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不仅是数字科学的核心要素,也嬗变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也将对生产关系进行相应调整。数字科学并未将自己局限于科学领域,而是以其巨大的科学成就推动人类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不仅是数字科学的核心要素,也嬗变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
2022 Vol. 7 (4): 13-14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0 KB) (
141
)
15
语言数据安全论
王春辉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401
导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身份的标记和文化的图腾,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共享资源、知识资源和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甚至关键性的资源(李宇明2018;王春辉2021b)。正因如此,语言安全也就成了国家安全的基本构成,成了国家安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郭继荣,杨亮2021;Chen & Breivik 2013)。历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人类正在快步迈入一个基于数字经济的新的社会形态——数字社会(陈刚,谢佩宏2020)。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基本生产要素。语言数据不仅是新生产力,也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语言数据”是以语言符号体系为基础构成的各种数据,“语言数据安全”则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确保语言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以及具备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语言数据安全是国家语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构成。它可以依据风险级别、流程、领域以及是否核心等多个维度进行类型划分。语言数据安全当前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语言数据意识和语言数据安全意识不足、语言数据的泛用与确权不明、对语言数据跨境流动关注阙如、语言数据市场安全缺乏评估等。未来,需要从治理意识和理念,治理状态评估,技术支撑、管理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五大板块,以及评价反馈等几个方面开展语言数据安全治理。
2022 Vol. 7 (4): 15-25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115
)
26
试论语言数据的经济属性
王海兰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402
导读:
语言的本质是信息的载体和交流的媒介,信息交换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更是人类经济生活的根本(宋景尧2019)。语言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语言。1965年,信息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沙克(Jacob Marschak)在考察信息传递效率问题时,指出语言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征,如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首次提出“语言经济学”概念(Marschak 1965)。关于语言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或者说对语言经济属性的观察路径,目前主要有3个维度:第一,语言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和就业(Grenier 1984;Chiswick 1991;刘国辉,张卫国2016;王海兰2018);第二,语言作为一种制度,与信任、文化、信息传递和家庭偏好等密切相关,是影响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Ku & Zussman 2010;张卫国2008;黄少安2015;王海兰2017),语言政策和规划作为国家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Grin 2003;薄守生2008;赵世举,葛新宇2017);第三,语言作为经济生产的对象,可发展为语言产业,影响经济发展(苏剑2014;陈鹏2017;李艳2017;李宇明2019)。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语言数据则是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型。在语言作为人力资本、制度、产业之外,语言作为数据成为语言要素参与社会生产的一种新形式,展现出显著的经济属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语言数据是数字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和数字技术资本积累;第二,语言数据是生成用于决策的信息和知识最重要的“原始材料”,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三,语言数据是新语言职业和语言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助推器”,可促进社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挖掘语言数据经济红利,需要树立语言数据经济意识,推动语言数据价值化,培育和发展语言数据相关职业和产业。
2022 Vol. 7 (4): 26-34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0 KB) (
145
)
35
语言智能技术发展与语言数据治理技术模式构建
张 凯,薛嗣媛,周建设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403
导读: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从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过渡期,智能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和美好前景。在人类不断探索智能技术的过程中,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管理”也逐渐走向数据“治理”。这意味着以语言符号体系为基础构成的各种数据将在开放的视野中被重新审视。
语言智能、语言数据治理均以语言符号为起点,分别向机器数字空间和社会文化领域展开探索,智能技术为关注社会群体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语言数据研究提供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治理手段,使治理的智能化发展成为可能。语言教学、新媒体及自媒体等现实场景,对智能技术和数据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本文结合语言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总结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综述技术赋能语言数据治理的现状,探索语言数据治理智能化发展的新模式。
梳理近60年(1960~2019)语言智能技术专利申请文献,可以发现近5年语言智能技术进步显著,预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技术爆发期。当下,语言数据治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分析当前智能技术赋能下机器翻译、智能客服、网络舆情监测、多语言资源建设等语言数据热点服务,指出语言数据治理体系面临的技术困境:(1)语言数据的偏见现象;(2)经典语言治理模型的短板。为破解困境并弥补经典数据挖掘模式的短板,提出点状聚合、线性组合和多层事态3种语言数据治理模式并展开对比分析,以期对智能化数据治理提供参考。
2022 Vol. 7 (4): 35-49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0 KB) (
119
)
49
数字时代的语言技术与语言保护:以欧洲为例
戴曼纯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404
导读:
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人类带进了数字时代,微信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已成生活常规。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语言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交往模式、信息分享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眼光都随之而变。数字技术创造出语言的另一种生存空间,影响着语言的命运。因为不同语言的数字化技术受制于诸多因素而发展不平衡,现有语言很难平等、同步进入数字时代。有的语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使用范围,增强了活力;有的语言则因资源有限、技术落后而无法分享互联网等数字语言生活,极有可能走向数字消亡。数字时代的语言保护任务非常艰巨且高度倚重语言技术。
语言技术影响语言的未来,关系到数字时代的语言多样性和语言保护。虽然欧洲奉行多语主义,尊重语言文化多元,但是不同语种的语言技术开发参差不齐。良好的语言技术使英语获得数字语言生活(尤其是网络语言生活)的优势地位,渗透进其他语言使用者的网络空间,而薄弱的语言技术或技术缺位则使一些语言在网上被边缘化,甚至陷入数字化消亡困境。从长远看,语言技术不但能解决跨语言交流问题,还有助于语言保护,但语言技术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在这方面,多语欧洲技术联盟十多年来的努力值得借鉴,其代表性成绩是出版了数字时代的32种欧洲语言白皮书。不过,从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通过语言技术破除交际障碍、保护所有欧洲语言,依然任重道远。
2022 Vol. 7 (4): 49-60 [
摘要
] (
24
)
HTML
(1 KB)
PDF
(0 KB) (
139
)
61
“语言数据与数字经济”多人谈
黄少安,汪张龙,宋 晖、高 宁,姜国权,饶高琦,陈振铎
导读:
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热议话题,但是一些基本概念却还没有完全厘清。现在说“数据”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这个“数据”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各种信息,其中既有数字信息,也有非数字信息。抽象的“数字”本身不可能成为生产要素。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数据”第一次被官方文件纳入生产要素并参与分配。2020年4月9日新华社正式刊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也是使用“数据要素”。官方文件的表述是精准的。但是仍然有很多文献使用得不准确。“数字经济”的准确说法应该是“数字化经济”,属于“信息经济”时代的新阶段,因为所谓“数字化技术”无非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标志是互联网的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通信卫星)和智能化技术。由于有了这些技术,人类对各种形态和性质的信息都能及时地海量地采集、处理、储存、传输、分析和运用,从而才有了所谓的“大数据”。一方面,采集、处理、储存和分析各种数据的数字化技术本身会催生许多公司和非公司性机构,形成数字技术产业化;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和各种数据又会被其他产业广泛运用,从而改造其他产业,即所谓的“产业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将大幅度提升“语言数据”的经济价值 /
黄少安
智能技术助力语言培训测试行业数字化转型 /
汪张龙
语言数据的优化与自媒体传播效率的提升 /
宋 晖、高 宁
语言数据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
姜国权
挖掘古籍语言资源,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
饶高琦
信息社会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 /
陈振铎
2022 Vol. 7 (4): 61-65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0 KB) (
174
)
66
闽南农村亲属称谓的变异与变化
付义荣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405
导读:
汉语方言中的亲属称谓普遍存在一种变异现象,即一个亲属往往有多种称谓。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这一变异现象正在发生变化,而透过共时的变异来探究历时的变化正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特质与贡献所在。然而,当前关于亲属称谓的研究仍集中于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虽也有一些社会语言学研究,但涉及的地域范围、人口规模以及亲属称谓的类型都很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汉语方言亲属称谓现状及动态的了解。为此,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内,针对更多的亲属称谓进行深入的社会语言学调查。
对闽南农村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亲属称谓的调查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闽南农村亲属称谓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父母称谓,且与使用者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他亲属称谓,越是年轻人就越有可能使用“爸”或“妈”。闽南农村亲属称谓正呈现“爸妈化”和“简单化”的特点,即“爸”“妈”越来越扩散,其他父母称谓越来越萎缩。祖父母、外祖父母称谓的使用与使用者年龄关系不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闽南农村的亲属称谓依旧非常丰富,但使用极不平衡:有的非常流行;有的只有个别人在用,随时都有消失的可能。结合社会学相关理论以及闽南农村的历史、现实加以分析,父母称谓“爸妈化”和“简单化”的原因包括:社会流动的需要及可能,当地语言迷信文化的消退,以及亲属称谓的专一性。
2022 Vol. 7 (4): 66-75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0 KB) (
107
)
76
中国方言文化保护的现状与思考
王莉宁,康健侨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406
导读:
从现有研究来看,学术界对“方言文化”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3种:第一,指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常与“方言”并用或混用,指方言口传文化、方言文学等;第三,指方言中蕴含的文化资源。
1.指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罗常培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了《语言与文化》一书,旨在“从语词的涵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其研究包括了古今中外的语言文化现象,研究方法是以词的语义为切入点,调查研究语言与文化相关的现象,被视为是方言文化研究的滥觞之作。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文化语言学”研究兴起:“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还常常涉及这个民族的文化。例如从词语的来源(汉语则包括汉字的结构)看古代文化的遗迹;从地名和方言的分布看居民迁徙的踪迹;从人名看宗教和一般民间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古代婚姻制度,等等。”(吕叔湘1988)
方言文化指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方言现象、方言使用和方言本身;方言文化保护首先要调查保存,进而要开发应用。中国的方言文化保护研究是近20年来兴起的新领域,发端于对语言濒危现象的关注,其研究理念、方法和技术随着对“语言遗产”“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等理念或政策研究的深入而日臻成熟,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中得到发展完善,并形成了创建方言文化博物馆、创作方言文化艺术作品、组织方言文化校园活动和研发方言科技产品等开发应用方言文化的四大路径。方言文化保护是中国“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深化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国家关键语言战略至关重要,也是中国语保为世界语保提供理论、经验和技术的重要领域。
2022 Vol. 7 (4): 76-85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0 KB) (
139
)
86
“X共同体”词族:当代政治话语建构的成功案例
闫 克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407
导读:
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生活中的语言运用也是社会语言生活的重要构成,而政治领域的特殊性自然也塑造出了特殊的政治语言。所谓政治语言,是指“用于政治领域,反映政治思想,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言语”(张丽敏,秦晶2014:344)。作为一种特殊的语域变体,政治语言在遵循一般语言规范的同时,也会因政治话语言说主体的创造而出现一些变异,即社会语言学所说的“进行中的变化”。在中国当代政治话语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X共同体”词族的形成和流行便是典型一例。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下的政治热词,其背后是政治话语中“X共同体”词族的成功建构。该词族的形成历经萌芽、生长、自发拓展、自觉拓展4个阶段。与之相伴的是两种蜕变:其一,言说立场的转换,从因袭性转述走向建构性自述,实现了“概念争夺”的成功;其二,语义类型的拓展,从地域型生发出事件型、主体型,体现出理想化认知模型多元化条件下“原型转换”的完成。成功缘由在于:在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实践中,中国“和合”思想的文化模因触发了言说者的心理意向,“X共同体”词语模框架赋予其强势模因的有利结构基础,主流媒体的集中报道凸显了国家话语属性,使其增添了政治认同功能。这一案例展示了政治的语言性,实现了语言的政治性,是一次成功的话语创新。
2022 Vol. 7 (4): 86-96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0 KB) (
160
)
版权所有 © 2015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传真:010-65523101 E-mail:yyzlyj@cp.com.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