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志耘 2006 《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 期。
|
|
陈恩泉 1990 《试论粤语在中国语言生活中的地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 期。
|
|
陈 原 1980 《语言与社会生活》, 北京: 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陈章太 1989 《论语言生活的双语制》,《普通话》(香港),第1 期。
|
|
陈章太 1990 《四代同堂的语言生活——陈延年一家语言使用的初步考察》,《语文建设》第3 期。
|
|
陈章太 2007 《语言国情调查研究的重大成果》,《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
|
|
陈章太 2011 《关注中国语言生活》,《北华大学学报》第5 期。
|
|
戴庆厦 2007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研究的新篇章——喜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
|
|
戴庆厦 2009 《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民族语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
|
戴庆夏 2010 《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
|
董 琨、周 荐 2008 《海峡两岸语言与语言生活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
|
范德博 2005 《活力、认同和语言传播:以上海话为例》,《中国社会语言学》第2 期。
|
|
郭 熙 1998 《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3 期。
|
|
郭 熙 2006 《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
|
郭 熙 2010 《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华文教学与研究》第4 期。
|
|
郭 熙 2015a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年》,《语言文字应用》第3 期。
|
|
郭 熙 2015b 《论汉语教学的三大分野》,《中国语文》第5 期。
|
|
郭 熙、崔 乐 2011 《对华语语言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华文教学与研究》第4 期。
|
|
郭 熙、朱德勇 2006 《当代语言生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
郭 熙、祝晓宏 2007 《海外华语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
|
洪丽芬 2010 《马来西亚华人家庭语言的转变》,《东南亚研究》第3 期。
|
|
黄 明 2010 《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与华族家庭语言转移趋势调查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 期。
|
|
黄 明 2013 《英语运动及华语运动与新加坡华人的语言转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 期。
|
|
李海英、李现乐 2014 《边疆地区语言规划与国家安全研究构想——以新疆地区为例》,《江汉学术》第3 期。
|
|
李宇明 2007 《关于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
|
|
李宇明 2008 《语言功能规划刍议》,《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
|
|
李宇明 2010a 《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北京:商务印书馆。
|
|
李宇明 2010b 《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外国语》第1 期。
|
|
李宇明 2011 《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若干思考》,《南开语言学刊》第1 期。
|
|
李宇明 2012a 《论语言生活的层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 期。
|
|
李宇明 2012b 《中国语言生活的时代特征》,《中国语文》第4 期。
|
|
李宇明 2012c 《当代中国语言生活中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9 期。
|
|
李宇明 2013 《和谐语言生活 减缓语言冲突》,《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
|
|
李宇明 2015 《语言研究与社会语言意识》,《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2015)》,北京:商务印书馆。
|
|
刘 华 2015 《海外华语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华侨大学学报》第5 期。
|
|
刘 华、郭 熙 2012 《海外华语语言生活状况调查及华语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建设》,《语言文字应用》第4 期。
|
|
刘 瑜 2013 《泰北华裔中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 期。
|
|
眸 子 1997 《语言生活与精神文明》,《语文建设》第1 期。
|
|
钱乃荣 2005 《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 期。
|
|
沈 骑 2014 《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语言规划研究:问题与框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 期。
|
|
施春宏 2010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语言文字应用》第3 期。
|
|
什维策尔 1987 《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市川勘、小松岚 2008 《百年华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
苏金智、卞成林 2015 《跨境语言与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
|
|
苏金智、夏中华 2013 《语言、民族与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
|
|
苏新春 201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语言生活课题》,《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4)》,北京:商务印书馆。
|
|
苏新春、刘 锐 2015 《皮书的语言使用与语言特色》,《语言文字应用》第3 期。
|
|
唐继新 1989 《菲律宾语言生活的新发展》,《语文建设》第6 期。
|
|
田小琳 2012 《香港语言生活研究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王建勤 2007 《美国国家语言战略与我国语言文化安全对策》,《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第2 期。
|
|
王建勤 2011 《语言问题安全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 期。
|
|
王 玲 2012 《城市化进程中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语言适应行为研究——以合肥、南京和北京三地为例》,《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
|
|
王铁琨 2008 《语言使用实态考察研究与语言规划——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
|
|
魏岩军、王建勤、魏惠琳 2013 《美国华裔母语保持与转用调查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第1 期。
|
|
文秋芳 2014 《美国语言研究的基本特征: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 期。
|
|
文秋芳、苏 静、监艳红 2011 《国家外语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应用尝试》,《中国外语》第3 期。
|
|
鲜丽霞 2008 《曼德勒华人的语言生活》,《东南亚研究》第1 期。
|
|
鲜丽霞 2014 《缅甸华人语言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
徐大明、王 玲 2010 《城市语言调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 期。
|
|
尹小荣 2015 《语言安全视角下的新疆语言战略研究》,《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第6 期。
|
|
于善江 2008 《 新西兰华人新移民语言更替的早期迹象》,《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 期。
|
|
张东波、李 柳 2010 《社会心理因素与美国华人社团的语言维护和变迁》,《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
|
|
张日培 2009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规划——对“和谐语言生活”建设中政府作为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第3 期。
|
|
张先亮 2015 《从新型城镇化角度看市民语言能力》,《中国社会科学》第3 期。
|
|
赵沁平 2007 《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在国家语委十一五科研工作会上的讲话》,《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
|
|
赵世举 2015 《全球竞争中的国家语言能力》,《中国社会科学》第3 期。
|
|
赵世举主编 2015 《语言与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党建读物出版社。
|
|
真田信治等 2002 《社会语言学概论》,王素梅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
周 刚 2005 《日本新华人社会语言生活》,《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 期。
|
|
周庆生 2010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语言文字应用》第4 期。
|
|
周庆生 2013 《中国“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 期。
|
|
周庆生 2015 《语言生活与语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邹 煜 2015 《家国情怀——语言生活派这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
|
Ball, Martin J. (ed.). 2010.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around the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
|
Barale, Catherine. 1982.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oss of Final Consonants in Beijing Mandari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
Bender, Marvin, Donald Bowen, Robert Cooper, and Charles A. Ferguson.1976. Language in Ethiopi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Crystall, David. 2000. Language Dea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Heinrich, Patrick and Christian Galan. 2009. Language Life in Japan. London: Routledge.
|
|
Leanne, Hinton and Kenneth Hale. 2001. 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
|
Li Wei. 1994. Three Generations, Two Languages, One Family: Language Choice and Language Shift in a Chinese Community in Britai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
Murray, Stephen. 2004. American Sociolinguistics: Theorists and Theory Groups.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Ohannessian, Sirarpi, Charles A. Ferguson, and Edgar C. Polomé (eds.). 1975. Language Surveys in Developing Nations: Papers and Reports on Sociolinguistic Surveys. Arlington: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
|
Statistics Canada. 1993. 1991 Aboriginal Peoples Survey: Language, Tradition, Health, Lifestyle and Social Issues. Catalogue No. 89-533. Ottawa: Statistics Canada, Post Censal Surveys Program.
|
|
van den Berg, Marinus. 1986a. Language Planning and Language Use in Taiwan: Social Identity, Language Accommodation, and Language Choic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59, 97-116.
|
|
van den Berg, Marinus. 1986b. Language Planning and Language Use in Taiwan. 台北:台北文鹤出版公司。
|
|
van den Berg, Marinus and Xu Daming. 2010.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Speech Communities in China and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Company.
|
|
Zhang Donghui. 2008.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Acculturation among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New York: LFB Scholarly Publishing LLC.
|
|
Zhou Minglang. 2010.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in China. In Martin J. Ball. (e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around the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