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由于计算机进入了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发明而使这些部门的自动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使电信与计算机系统合而为一,电报、电话、邮政都被网络传播替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广度达到空前未有的地步。在这些有形的变化之外,信息时代无形的影响已经被我们体会到,那就是,信息和信息机器渐渐参与了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和原动性活动,在精神活动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内容,由电脑部分代替了人脑。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打破了经验性的知识传递,年轻人不必完全依靠教科书,也不必都听老师和家长的絮叨,就能从手机和电脑中获得很多有用的知识,“子教三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就必然要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多,最容易产生的思想误区就是忘记了人类自己的“技术万能论”和“技术决定论”。 可以想一想,当今的一切创造,真的是计算机自动带来的吗?如果没有人脑的支配,计算机能够自动聚合信息资源又从中产生出应有的结论来吗?不要忘了,人类要改造社会,首先要改造自己;要改造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而人文现象的个性化和经验性,并不能精确计算。计算机的语言要想全面代替人类的自然语言,是做不到的。人脑操纵电脑在先,电脑操纵人脑不过是人脑操纵电脑的反映。信息科学的发展必然会提高生产力,但未必能提高人类社会的质量。 很多问题在我们匆匆忙忙被动地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已经产生。信息安全出了问题,知识产权比过去更难保护;信息真值出了问题,伪信息和真信息传播的速度一样快,而且因为造伪的不负责任,速度更快;很多人在信息高速路上飞奔,满身满心的浮躁,沉思、反省、回顾、总结……这些使人们增长智慧、减少损失的思维活动渐渐远去,人——操纵技术的人,更优秀了吗? 信息走向社会、走向人文,是要用汉语、汉字传播的,中国几千年的语文都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是带着思想、载负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和篇章。这些都存在于母语教育之中。但是,现代信息真的关注我们的母语教育了吗?只要举目看去,就会知道信息社会的发展本来是可以推动母语教育的,而实际上,却在弱化它。声光电使娱乐变成社会最强音,冲击着教育,忘记了几千年“乐胜则流”的祖训,改变了那些要做发明家、要做教育家的理想,造就了一些孩子的明星梦。一个教育措施成就一种商业门户——加强数学教育招来奥数,加强外语教育招来英语辅导班,招考特长生招来乐器班,最近提倡孩子们练练毛笔字,书法班又渐渐增多……这些脱离了学校的正规教育、价钱随着家长望子成龙的慷慨不断加码的“辅导”,都在用电子广告传输信息。激光照排提高了出书的速度,于是,上千种给孩子“普及传统文化”的读本上市,用心的优质的书刊不是没有,统计一下,有多少粗制滥造的“成品”同样上架?好在国内每年有将近两亿的孩子进入基础教育,电脑和手机如此普及,商机对母语教育质量的威胁越来越大。 我们不是反对技术的“老古董”,我们自己也在学习和推动信息技术在人文科学上的应用。当然,信息技术并不是没有给母语教育带来好处;但是,一定要用上面那些远远没有说足的负面影响来作代价吗? 信息社会的母语教育,一个涉及国家强大的课题,一个涉及信息传播健康发展的课题,比大数据、云计算更该引起重视的课题,比信息技术更难解决的尖端课题,怎么办?战略家们,想想办法!
编者的话:作为语言的传统载体和传播方式,出版和语言生活密切相关。它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并推动着语言的运用、传承和发展。出版可以规范全社会的语言使用,同时又能够挖掘出语言自身的艺术、文化价值。本刊特邀请四位出版家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对语言文字和语言生活发表观点,以飨读者。 1. 书名之立及其传播作用(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2. 必须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译林出版社原社长 李景端) 3. 作者的语言风格应受到尊重(三联书店原总编辑 李 昕) 4. 编辑:与文字亲近(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社长 汪家明)
本文试图从超脱细节的宏观角度,对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进行扼要的总结和深刻的评介,着重于刻画各个时期在基本方法和核心技术上的主要特征,从而勾勒出机器翻译的全过程演进脉络。在上述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国内机器翻译乃至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近期发展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
60多年来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一领域也面临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对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成就简要归纳的基础上,分析这一领域的技术现状,直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一些看法。希望本文指出的问题能够引起中国国内同行的关注,为未来的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语言文字是信息最主要的载体,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是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基础。在语言信息化产业中,搜索引擎和机器翻译是最具代表性且已经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两大领域。本文以这两个领域为例,详细解读语言信息化技术和产业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展望语言信息化产业的智能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交流的内容与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交流所使用的词汇和语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通过词汇的使用频度变化来观测和分析词汇语义的变迁,取得了很多重要发现。但是这些词频统计方法无法考虑词汇的语义内涵。为了更精确地捕获词汇语义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变迁,我们利用分布式词表示方法,提出将词汇的多个词义用不同的低维向量表示。利用该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词义使用频度的变化情况,定量观测与分析词义变化与社会变迁。这将为语言演化、社会语言学乃至语言规划研究提供重要量化工具。
编者的话:人工智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即让机器理解人类的语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既是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语言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动力。8 月28 日,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语言与智能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论坛的讨论环节中,八位专家就“语言与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发表看法,分别探讨了类人语言理解系统的特点、深度学习的原理及应用、AlphaGo 成功的启示、未来五年语言理解领域关键技术和研究方向等问题。本期我们整理了这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1.关注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孙 乐) 2.从“迁移学习”反观人类如何学习语言(香港科技大学 杨 强) 3.语言理解领域未来五年的机遇和挑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胡 郁) 4.什么是“语言的理解”(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聂建云) 5.如何构建一个类人的语言理解系统(百度公司 王海峰) 6.从技术向原理回归(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邢 波) 7.语言理解的数据、方法和应用(微软亚洲研究院 周 明) 8.AlphaGo 的成功对语言理解有何启发(清华大学 马少平)
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语言能力既是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文章在充分认识语言能力在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中的本质地位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语言能力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当前进行综观视角下语言能力科学研究的迫切需求,同时总结了当前国际社会和各国对语言能力重大需求的认识,以及所进行的语言能力提升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应积极进行语言能力协同攻关,开展语言能力提升探索实践,推动国家重大计划出台,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