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RSS
Email Alert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出版: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编辑:《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国际刊号:ISSN 2096-1014
国内刊号:CN 10-1361/H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E-mail:yyzlyj@cp.com.cn
订购:全国各地邮购
邮发代号:82-104
总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定价:19.00元
2019年 4卷 5期
刊出日期:2019-09-10

语言战略研究
 
       语言战略研究
1 实地调查是方言研究生命之源泉
钱曾怡
导读: 我国方言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和实地调查的优良传统。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记述古人:“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輏轩之使,采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西汉扬雄《答刘歆书》记述自己:“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
我国方言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和实地调查的优良传统。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记述古人:“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輏轩之使,采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西汉扬雄《答刘歆书》记述自己:“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
标志着我国现代方言学肇始的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是赵先生与其助教杨时逢于1927年10月到12月对吴语33个调查点调查的材料总结。此后,大型的调查还有《湖北方言调查变调报告》(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丁声树、杨时逢、董同龢)、《云南方言调查报告》(丁声树、杨时逢、董同龢)、《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丁声树、杨时逢、董同龢、周法高、刘念和)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50~60年代,全国进行了近2000点的方言普查。这些调查是贯彻国家语言政策的重要措施,是为推广普通话服务而进行的。本世纪以来,为达到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目的,史无前例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收集记录口头语言文化实态,建立了大规模的可持续增长的资料库。
以上可见:从秦汉时期的古典方言学到现当代方言学,都是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的。
1982年9月29日,李荣先生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吴语研究首次学术会议上做了题为《方言研究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见《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又见《方言存稿》,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其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语言,研究方言,都需要采集资料。……调查方言就是搜集资料,这是研究方言的基本功。不会调查,怎么说得上研究。你不调查,就不会鉴别、使用别人的调查成果。”
方言学是一门极为严密的学科,汉语方言现象十分丰富复杂,往往为人们始料所不及。目前开展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要求每一个点都须分别记录老男、老女、青男、青女的音系及某些语料,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方言不断演变发展,存在着新派和老派的不同,而且男女的语言习惯也常有不同,例如北京有“女国音”。当然,也可以在异地找发音人,例如在北京找苏州人调查苏州话,但在有限的发音人中没有条件全面了解新老、男女的不同,而且有的发音人往往有个人习惯,其某些字音与当地普遍读音不相符,不在当地,不找其他当地人核实,也就没法鉴别。在记录单字音时,有人在了解一个点的音系规律之后就用这个规律推测记音,这很危险,因为虽然每一个方言都在按自身的规律发展,但是规律之外也有例外,一般之外还有个别,遇到例外的情况,如果还按规则记录,那就肯定会出错。所以,研究方言必须依赖全面客观的实地调查,探寻语言事实,这样下结论才能言之有据。
理论来源于实践,方言学的理论,只有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也只有客观存在的方言事实,才是检验方言研究真理的标准。不进行实地调查,方言学研究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不远,难长成。
2019 Vol. 4 (5): 1-1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0 KB)  ( 247 )
5 翻译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许 钧,毕冰宾,黄源深
在抵抗与考验中拓展新的可能——关于翻译与语言的问题/许 钧
浅说老舍的翻译传播策略/毕冰宾
翻译,说到底是语言的艺术/黄源深
2019 Vol. 4 (5): 5-9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0 KB)  ( 240 )
10 老龄社会与老年语言学(代主持人语)
顾曰国
导读: 老年语言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老年语言问题的学问,如果作学科分类,应该跨老年学和语言学两个学科,而目前在这两个学科主题词里是查不到“老年语言学”的。这是在预料之中的。老年学虽然有多年的历史,但一直着力于老年医学、老年护理、老年心理、老年社会问题等研究,老年语言问题还没有进入多数研究者的视野。同样,在语言学界,语言习得,特别是儿童语言习得,吸引了大量研究者,成果不可胜计;而相比之下,老年语言问题几乎很少有人问津。
老年语言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老年语言问题的学问,如果作学科分类,应该跨老年学和语言学两个学科,而目前在这两个学科主题词里是查不到“老年语言学”的。这是在预料之中的。老年学虽然有多年的历史,但一直着力于老年医学、老年护理、老年心理、老年社会问题等研究,老年语言问题还没有进入多数研究者的视野。同样,在语言学界,语言习得,特别是儿童语言习得,吸引了大量研究者,成果不可胜计;而相比之下,老年语言问题几乎很少有人问津。
2019 Vol. 4 (5): 10-11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0 KB)  ( 257 )
12 老年语言学发端
顾曰国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501
导读: 从个体使用者角度看,语言有个起始点,同时还有个终点。儿童语言习得是从无到有,由简到繁。老年人语言正好相反,从有到无,由繁趋简。这个大趋势跟儿童和老人在生理、心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成熟与衰老相对应。儿童如果在这些方面成熟发生障碍(如自闭症儿童),语言习得便不能正常进行。老年则有些特殊性。我们的老年多模态语料库里,有103岁老人现场即席致辞顺畅无误的例子。换句话说,老龄化对部分老年人的语言使用是没有影响的。而另外一部分老人,虽然无心脑血管疾病,却会出现找词困难、语速放缓、表达从简等现象,当今医学称之为“轻度认知障碍”。重度智退症患者的语言衰退则十分严重,可以达到与近亲都无法交流的程度,最终完全失语。
老年学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老年疾病、老年护理、老年心理健康和老年社会问题等研究,老年语言现象很少有人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疾速加快,以老年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老年语言学学科建设迫在眉睫。老年语言学研究老年人语言与身脑心衰老相关的负增长现象。老年语言现象可分为两大类4个子类:(1)无损类,包括语常和语误;(2)有损类,包括语蚀和语障。老年人群中超康健和成功老龄人直至临终保持语言无损;通常老龄人随着增龄语言由无损衰变到有损;智退老龄人因疾病导致语蚀和语障,甚至失语。跟语言状态直接相关的是老年人身脑心健康状态。本文对老年身脑心与4个子类的关系通过梳理相关研究逐一做了阐释,并引用作者研制的老年多模态语料库的真实语料对部分关键点做了实证演示;此外还讨论了老年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2019 Vol. 4 (5): 12-33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0 KB)  ( 267 )
34 阿尔茨海默病言语障碍表现及相关神经心理学量表编制问题
黄立鹤,王 晶,李云霞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502
导读: 认知症(Dementia)是常见老年疾病之一。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进行性脑高级损害为主的脑疾病,约占认知症的50%至60%。AD导致的认知障碍主要体现在记忆力障碍、定向力和视空间技能障碍、计算力障碍、思维判断力受损和言语障碍(马永兴,俞卓伟2008)。目前AD诊断多采用国际工作组织第二版(IWG-2)标准(Dubois 2014)或美国国立老化研究院-阿尔茨海默协会(NIA-AA)标准(McKhann 2011),两个标准都表明AD的特异性临床表现之一是言语能力损伤。
已有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在语音、句法、语义及语用、语篇组合方面都有损害。言语障碍特征的提取在认知评估及临床诊断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基于各神经心理学量表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筛查量表(MMSE、MoCA-B、DRS)、总体认知功能评定量表(ADAS-cog、SIB、CDR)及语言专项量表(BNT、VFT、ABC、WAB)中的语言能力检测条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相关量表更多关注语义和命名(记忆力)维度,较少涉及语音、句法和语用层面;量表测试多为诱导数据,对自然语言缺乏关注,无法在疾病防治的预判一环中发挥言语特征的外显优势。未来开展相关量表研发时,应基于大型队列随访的多模态数据,采集历时自然话语语料,基于言语障碍特征改善AD的早期研判。
2019 Vol. 4 (5): 34-45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0 KB)  ( 270 )
46 帕金森患者动作语义加工选择性缺陷研究
姜 孟,田真玲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503
导读: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累及锥体外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有震颤、强直和动作缓慢,脚步行走不便,肌肉痉挛和疼痛,精神障碍如抑郁和紧张,还有少数表现为全身乏力、流口水、面具脸等等。研究证实,PD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3/1000,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100(Samii,Nutt & Ransom 2004)。PD是由基底节区多巴胺能减少或缺乏引起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巴胺能的减少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中多巴胺产生(或多巴胺能)神经元耗尽的结果(Caballol,Marti & Tolosa 2007)。该通路将黑质核与大脑基底神经节中的纹状体核连接起来。PD患者常以运动症状为主,但认知、情绪、语言等其他系统也会出现问题(Bastiaanse & Leenders 2009)。在语言方面,PD患者在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用、书写等方面均表现出障碍(Nikumb 2014;王荔2018;戴蓉,刘晓加2005),尤其在加工动作语义(动作动词、动作语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缺陷,但同时仍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针对该缺陷,学界提出了“语法论”“词汇论”“模块论”等“运动-认知/语言分离论”(实为“离身认知论”)解释立场以及“浮现论”“网络连接论”等“运动-认知/语言耦合论”(实为“具身认知论”)解释立场。而对于为什么同时仍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学者们则提出了非具身补偿通路假设。本文旨在梳理关于PD患者动作语义加工选择性缺陷的相关文献,厘清不同理论取向对PD患者这一特异性表现的神经功能机制解释,介绍其补偿机制,描画本领域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累及锥体外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以运动症状为主,但在构音、词汇语义、句法、语用、书写等诸方面均表现出障碍。本文着眼于PD患者动作语义加工选择性缺陷,介绍了国外的相关实证性研究,梳理不同理论取向对PD患者这一特异性表现的神经功能机制解释,将相关争议概括为运动-认知分离论与运动-认知耦合论之争;同时综述了PD患者非具身补偿通路假设,展望了本领域今后的研究。
2019 Vol. 4 (5): 46-57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0 KB)  ( 256 )
58 基于叙事医学理论的老病死叙事话语探析
温颖茜,滴 石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504
导读: 生、老、病、死是生命中的4个重大事件,各自有对应的庞大学术体系,如生命科学、老年学、医学、死亡学(thanatology,Simpson 1979)。20世纪下半叶问世的人生历程学(life course,Mortimer & Shanahan 2002;亦称“人生发展学”,life-span development,Overton 2010),把生老病死作为个体生命历程中的发展阶段进行一体化研究。在人生历程学里,生与死是人生历程的两端,病与老发生在生命历程之中。生命历程的时间跨度是因人而异的。夭折的婴儿,生病死在短暂时间内发生;相比之下,百岁老人从出生到寿终长达百年,病(指绝症)和死则可能发生在末端的短暂时刻(如“昨晚还好好的,早上就走了”)。本文讨论的“老病死”在学科上定位于人生历程学,关注的是60岁以上老人的老病死问题。在时间上,以被诊断患绝症为始,亡故为终。老、病、死,原先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话题上都是分开对待的,现在突然被浓缩到一个短暂的时段里,其对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根据心理学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识,跟成年人的当然是不同的;老年人的跟成年人的相比更加不同。患绝症老人跟健康老人相比,原来心理上可以跟死亡拉开距离,现在突然零距离接触,对死亡的恐惧是后者无法体会到的(Talwar,Harris & Schleifer 2011;Jenkins & Merry 2006)。
本文根据叙事医学理论对老病死叙事话语进行分析。老人临床诊断患绝症,意味着其走到了生命历程的末端,老、病、死3个话题被压缩到一个短暂的时间段,无法避免地一起谈论。本文在简要介绍叙事医学理论和汉语死亡词汇知识本体后,将3种谈论死亡的视角作为理论框架,讨论了:(1)近身亲历谈死亡,即绝症患者本人如何谈死亡;(2)远身亲历谈死亡,即患者亲属和医护人员如何谈死亡;(3)亡后谈死亡,即亲属、医护人员、同事、朋友等如何谈死亡。最后简要提及“白喜事”丧礼和悼词。
2019 Vol. 4 (5): 58-70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0 KB)  ( 244 )
71 “老龄社会与老年语言学”多人谈
侯柏村,罗 昊,王刚石,戴浩一,黄立鹤,壮奶奶
导读: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7%,即为老龄化国家。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占总人口17.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亿,占总人口11.4%,因此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疾病防治、机体保健、居住环境、经济供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老龄相关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以保障老年人为主要任务的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现状与思考/侯柏村,罗 昊,王刚石
台湾老龄化与语言蚀失研究一瞥/戴浩一(口述),黄立鹤(记录整理)
壮族老人访谈录/壮奶奶(口述)
2019 Vol. 4 (5): 71-75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0 KB)  ( 285 )
76 汉语外来词研究七十年——兼忆先期借词考源研究
史有为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505
导读: 外来词,早先意译英语称为“借词”,或借用日语称为“外来语”。此外还有多种称呼。本文为讨论方便一概称之为“外来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汉语外来词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每期又可分上下两阶段。前期以学科初创为特点;后期以学科复元与兴盛为特点。本文特意回忆20世纪上半叶的汉语外来词研究先期探索,以利于理解70年研究之路。
2019 Vol. 4 (5): 76-86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0 KB)  ( 273 )
87 吕叔湘先生的“未晚斋”与“补课说”
林有苗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506
导读: 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吕叔湘(1904~1998)学贯西中,著述等身,不仅撰有《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经典著作,还写过多篇深入浅出、短小精悍的随笔札记。就后者而言,晚年的吕老将自己的语文随笔集为两本小书,分别命名为《未晚斋语文漫谈》和《未晚斋杂览》,想必寄托着先生的深刻寓意。何以见得呢?说来话长,吕先生之所以走上汉语言研究道路,是事出有因或曰某种偶然因素所致,甚至可谓半路出家!正缘于此,吕叔湘先生本人常持学术上的“补课”一说。笔者以为,吕先生的“未晚斋”及其“补课说”之间实则内在贯通,一脉相承。今逢吕先生115周年诞辰,谨以此文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怀念。
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吕叔湘(1904~1998)一生两度改行,半路出家,却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某种程度上,这源于他秉持并践行“桑榆未晚,只争朝夕”的学术自觉和“乐于补课,善于补课”的科学精神。本文不仅探索吕老“未晚斋”的由来及蕴涵,亦探求其倡导的“补课说”意旨,且发现“未晚斋”与“补课说”二者之间内在贯通或曰一脉相承。
2019 Vol. 4 (5): 87-91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0 KB)  ( 292 )
92 “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新视角——《语言与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述评
杭亚静,赵蓉晖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507
导读: 《语言与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An Autoethnographic Approach,M. Borjian 2017)是罗德里奇(Routledge)出版社继《全球化与语言教学》(Globaliz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D. Block & D. Cameron 2002)和《语言与全球化》(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N. Fairclough 2006)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以“语言与全球化”为主题的作品。该书由美国罗格斯大学知名语言学家Mayjam Borjian主编,收集了15位作者的文章。这些作者中,不仅有来自多个民族和国家的语言研究者,还有诗人、教师、公共活动策划者以及学生。在自我民族志这一新的研究范式下,本书从多个视角叙述了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者在全球化时代的生活和学术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全球语言问题的不同理解,即Bernard Spolsky在对该书评价中提到的“个体反应”,为语言和全球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者反思。
该书回应了一直以来语言研究的二分法倾向,以自我民族志这一强调研究者反思的研究方法,从多元视角阐释了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是如何与语言学、教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上的诸多社会变量进行互动的,以及这些互动给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多语多文化背景的15位作者打破了以往全球化研究的欧洲中心模式,以自身经历为叙事主线,探讨了英语传播、身份认同、语言濒危等多个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语言问题,呈现出全球化对语言和语言使用者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反应。
2019 Vol. 4 (5): 92-96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0 KB)  ( 253 )
版权所有 © 2015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传真:010-65523101 E-mail:yyzlyj@cp.com.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