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征订启事
过刊浏览
留言板
信息动态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RSS
Email Alert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出版: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编辑:《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国际刊号:ISSN 2096-1014
国内刊号:CN 10-1361/H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E-mail:yyzlyj@cp.com.cn
订购:全国各地邮购
邮发代号:82-104
总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定价:19.00元
2022年 7卷 5期
刊出日期:2022-09-10
语言战略研究
语言战略研究
1
中国外语教育的三个转向
杨 丹
导读:
服务新时代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的国家语言战略有4个支柱: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做好国际中文教育、大力发展外语教育。前两个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两个则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2022 Vol. 7 (5): 1-1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0 KB) (
121
)
5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多人谈
李宇明,赵世举,文秋芳,刘朋建,苏新春,周建设,郭 熙,曹志耘,屈哨兵
导读:
[编者按]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举办了“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之一是举办6场名家讲坛,每场邀请3位专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总结宣传10年来国家语言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学术思考创新发展方向。我刊特意请讲坛专家就有关话题撰写短文,分2期刊出,以飨读者。
无障碍社会的语言之功 /
李宇明
问题驱动 促进语言文字事业新发展 /
赵世举
国家语言能力研究展望 /
文秋芳
新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三大重点 /
刘朋建
中小学语文教育亟须语言学家参与 /
苏新春
人文基因智能计算将成为语言文字资源建设的新途径 /
周建设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语言文明 /
郭 熙
语保工程在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中的作用 /
曹志耘
语言服务聚焦新时代 /
屈哨兵
2022 Vol. 7 (5): 5-13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0 KB) (
124
)
14
论外在学术语言和内在学术语言——兼及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文秋芳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501
导读:
2021年第3期《语言战略研究》刊发拙作《学术国际话语权中的语言权问题》(文秋芳2021),指出学术权力与语言权力重叠,导致语言权力被“遮蔽”。拙作将这一被忽视的现象揭示后,得到学界广泛支持。我继续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术国际话语权中的语言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突然发现一个现象,即自我学术思维基本被西方学术概念体系所支配。这就好比我考察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时,已戴了一副特制的隐形眼镜。要想创新,必须跳出眼镜所框定的视野范围,摆脱眼镜所折射出的基本图景。这对我来说,有明显困难。研究学术问题时,我一般头脑中会先出现英文词语;从外在形式来看,在国内大多数时间我用中文和同事或学生开展学术讨论。但稍加推敲,就会发现我用的中文词语,其表达的概念大多源于英文。从本质上说,这些相应的中文词语在世界知识范围内不具有创新价值,只是英文的替代符号。对于中文系统来说,则主要是多了一些能够表述异国概念的中文词语。其积极作用是,这些词语丰富了中文语汇,增强了中文描述世界的能力,也可帮助不懂英文的人通过中文学习外来引进的新概念。我接着追问:语言是思维工具,如果人们的思维受到西方学术体系制约时,即思维所用的基本概念、基本路径受西方支配,这种现象该如何描述?对中国学者学术创新会产生何种影响?
近年来关于学术国际话语权中语言权问题的研究,鲜有论及学术产品生产过程中学者学术思维层面所使用某种语言的作用。事实上这种隐藏在学术思维层面的语言以及构建于其上的概念体系,对于提高中国学术话语权发挥着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如果中国学者的学术思维长期被以英文为载体的概念所占领,将严重影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外在学术语言与内在学术语言这一对新概念。就前者而言,英文目前在国际学术界处于“霸权”地位,中国学界对此已有充分讨论,并提出“中英文双语发表”和“中文优先发表”两个应对之策;而对后者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例,展现自我学术思维对语言依赖状况的变化过程,反思内在学术语言对学术创新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多年海外学习的经历使作者大脑中建立了基于英文的概念体系,其积极作用是帮助作者获得最新的学科知识;其负面作用是自我学术思维受该概念体系支配,并依赖于此开展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当认识到这一负面影响时,作者便努力冲破自我学术思维中英文“称霸”的局面,致力于构建平衡互动的中外学术话语体系。这一体系可以为提高中国学术创新提供更广阔的隐性话语空间,同时有利于推进中国学术国际化进程。作者带领团队提出的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产出导向法”,则是平衡互动体系一个有益的应用尝试。
2022 Vol. 7 (5): 14-24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0 KB) (
108
)
25
学术评价中的语言因素及影响机制
张天伟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502
导读:
学术话语权包括学术活动、学术观点和学术评价等内容,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国际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市场竞争转向话语竞争、标准竞争。评价就是树立标准,学术评价对学术起着导向作用,是学术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高度信息化、制度化的时代,学术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还关系到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学术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对国家、高校、个体的学术选择和研究方向都影响深远。因此,对学术评价的研究也是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
学术评价是学术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语言对学术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但中国现有学术评价研究较少关注语言因素的影响。考察国内外4种权威的大学排名体系中与语言相关的评价指标和国内不同类型高校对教师学术能力的考核标准,从机构和个体两方面研究语言因素在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中的显性和隐形作用及其传导机制,发现:学术评价中的语言政策是一种隐性的语言政策,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语言外因素和语言管理、语言信念等语言内因素的影响;显性的量化评价指标在传导机制中起主要作用;语言政策在学术评价中的动态调整体现了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为提升中文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建议建立学术评价中合理的语言政策传导机制,优化评价体系改革,掌握评价话语权。
2022 Vol. 7 (5): 25-35 [
摘要
] (
3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2
)
36
中国学术语言的中英文地位问题
张治国,崔楠楠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503
导读:
当前,学术语言的研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着眼点。英语国家的学者大多把研究重点放在学术英语的词汇、语法、语篇、写作和用途(如科研发表——ERPP)等内容上(Snow & Uccelli 2009;Schleppegrell 2012),不太关心学术语言的语种选择;但非英语国家的学者还需关注本国语言作为学术语言所面临的来自英语的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国语言的学术地位及其与英语关系处理的问题。例如,欧洲非英语发达国家(濮实2017;Carroll-Boegh 2006;Bolton & Kuteeva 2012)、日本(李丰2017)和韩国(汪波2017)等都面临着来自学术英语的挑战,并在积极寻找应对方案。在中国,也有不少学者(郑咏滟2015;文秋芳2018,2021;李宇明,王春辉2019,2020)探讨了中文学术语言地位的问题,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目前中国对中文学术语言地位的研究在内容上大多集中于学术发表上,在方法上几乎都采用思辨的定性研究。诚然,学术发表语言使用的多寡能很好地反映学术语言的地位,但还不够完整;而且,尽管根据思辨定性的方法来判断中文学术地位的研究是我们所需要的,但若能补充实证研究的数据,其研究结论和判断则更具说服力,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中文的学术语言地位主要是遇到来自英语的挑战,但学界鲜见对二者学术地位系统比较的研究。故此,本文拟采用实证方法探究如下4个问题:第一,学术语言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二,如何才能较客观地评价一门学术语言的地位?第三,中英文作为学术语言存在哪些差距?第四,如何提高中文的学术语言地位?
学术语言指学界所用语言,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书刊语言和会议语言3个方面,它对语言本身、社会和国家发展都意义重大。如今许多非英语国家本国语的学术语言地位都受到英语的挑战,中文也不例外。根据学术语言的3种表现形式和语言政策的3个成分(即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管理和语言实践)所构成的单循环关系,可以构建9个有关学术语言地位评判的指标。我们通过文献统计法和问卷法来收集中国境内有关中文和英语作为学术语言的相关数据,然后通过比较法来评价中文在学术英语影响下的地位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这9项指标中,中文有6项不如英语,仅有3项强于英语;这3项优势还是因为占了国内主场之利,但目前也受到英语的侵蚀。可见,中文的国内学术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界需提高学术语言的功能认识,加强中文作为学术语言的对策研究;处理好学术中文和学术英语之间的博弈与平衡关系;牢牢稳固中文的国内地位,逐渐扩大中文的国际影响;制定和实施多维实用的学术语言政策。
2022 Vol. 7 (5): 36-46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0 KB) (
134
)
47
从《语言政策》期刊看中国语言规划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沈 骑,孙 雨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504
导读: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已成为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国际学术话语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术话语权是中国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秋芳2021a)。近十年来,中国正在努力从本土型学术大国向国际型学术强国转型发展,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取得了长足发展,国际影响力也有了明显提升。我们通过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发现,截至2022年5月,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人文社科学者发表论文已经超过22 000篇,仅2017年以来发表论文总数就接近15 000篇。语言学领域的国际发表量也稳步增长。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语言学领域发表论文共653篇,其中350篇为近五年发表。但是,单纯的数量激增并不能代表绝对的国际学术话语权。苏长和(2013)曾指出,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依然相对较弱,学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学术话语传播能力不足。在语言学领域,以应用语言学为代表的中国语言研究者在国际发表上斩获颇丰。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两个重要现实问题:一方面,我国长期处于国际语言学研究的“跟跑者”地位(李宇明2019:100),至今还没有在国际语言学界做出重大的理论创新,方法的科学化与成果的国际化任务依然很艰巨(刘海涛2018);另一方面,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现度和影响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不够(文秋芳2021b)。
学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研究多以文献计量分析为主,缺乏针对特定学术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的个案研究。考察国际学术期刊《语言政策》创刊20年来研究性文章的来稿及录用情况、关键概念、文章引用文献及被引用情况,构建语言政策国际学术话语的分析框架,从研究选题、概念使用、文献引用及价值立场4个角度探究中国语言政策国际话语权发展的成绩与问题,发现近年来,虽然中国语言政策国际话语权有所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能够坚持语言政策研究的中国立场,同时研究的问题意识促使学者选题与国际选题保持一致,但是总体上看,与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构建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中国语言政策学界仍需提升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国际传播的问题意识,增强中国语言实践本土概念的创新意识,提升中国语言政策本土文献的使用意识,坚持语言政策研究中国立场的战略意识。
2022 Vol. 7 (5): 47-57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0 KB) (
110
)
58
术语与科技话语能力建设:法国的实践及启示
赵世举,郑 蒙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505
导读:
在世界大变局和国内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加强国家话语能力建设迫在眉睫。科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话语能力无疑是国家话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建设科技强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还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都离不开科技话语能力的提升。
科技话语能力是国家话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科技强国和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不可或缺的支撑之一。术语是科技话语的精髓,在科技话语能力建设中发挥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法国非常重视术语建设,在术语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术语的体系化、本土化、规范化、普及化和国际化等方面推进扎实,形成了以“服务”为核心理念、相关主体互动协同的术语建设模式。该模式在丰富法语、服务科技交流和社会生活、提升科技话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术语建设尚存在工作机制亟待创新、未见出台有关术语的法律法规、国人术语意识较淡薄等问题。法国术语建设的实践与成就启发我们,中国术语建设应更新理念、强化服务,优化常态化体制机制,加快术语立法,增强社会术语意识,打造“知识中文”“科技中文”。
2022 Vol. 7 (5): 58-68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0 KB) (
178
)
69
“国际学术话语权”多人谈
孙吉胜,王 文,赫 琳、贺逍遥,孟 源,陈练文,郑咏滟
导读:
国际话语权一直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维度,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国际学术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表达和展示学术成果的权利以及学术成果产生的国际影响,其强弱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学术成果及其相关知识、理念、思想等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学术竞争力,也决定其在世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提出要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并做出了诸多努力。尽管如此,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现实地位还不匹配,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需要各界更多地努力。
从四个路径提升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
孙吉胜
加快提升中国在全球话语价值链中的位置 /
王 文
做大做强中文学术体,提升中文国际学术话语权 /
赫 琳、贺逍遥
加快推进中文媒介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国际表达 /
孟 源
借力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 实现中文学术话语权“突围” /
陈练文
构建国际学术话语权应打破中英语言的单向流动 /
郑咏滟
2022 Vol. 7 (5): 69-73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0 KB) (
168
)
74
国际中文教育全拼音教学的学理、构想与价值
史有为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506
导读:
汉语拼音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统作用基本上就是注音,是引导性、辅助性的。能否再有进一步的用途,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就此而言,笔者见到过两篇表达比较明确的文章。一是郭熙(2016),指出“国际上不少地方已经直接以汉语拼音教汉语,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张“在教学中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汉语,与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教学形成互补”,还提出“进行更多的汉语拼写试验”。一是李泉(2018),主张“将拼音提升为书写汉语的第二法定文字,进一步释放拼音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能量,使拼音化汉语教学模式与汉字化汉语教学模式并驾齐驱,形成拼音和汉字‘双轮驱动’的国际汉语教学新业态,高效助力汉语的国际化”。所论有理,却仍显简单。本文拟对国际中文教育中拼音文字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做些探讨,以支持在《拼音担纲,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史有为2022)中的建议。本文将“汉语拼音”或“汉语拼音文字”等都定位或定性为“辅助性文字”,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指“辅助性”意义上的“准文字”。这一定位与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没有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其中用来“拼写”国家通用语言,指的应该就是辅助文字的功能
传统上,国际中文教育都是全汉字教学,汉语拼音只是作为注音工具。汉语拼音具有辅助性文字的作用。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需要加速推进,设立全拼音教学是加快中文推广的新举措,也是一种辅助性文字的试验。来华留学生类型不同,存在全拼音教学的需求。从学理上讲,只要满足适当定型化的需要,并有拼音-汉字智能转换的支持,就可以在“受限汉语”的基础上,即在“言文适配”的情况下,实现全拼音教学。全拼音教学具有阶段性,至少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顺利完成初级阶段学习。与此同时,“拼音+识字”和全汉字教学可以为另一部分学习者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辅助性拼音文字需要专门设计,包括声调表示、文字定型化、分词连写等,都必须有超常规的设计,这些也是全拼音教学成功的关键。全拼音教学将为汉语打造另一种中文表达形态,并助力中文走向世界,成为另一种世界通用语选项。
2022 Vol. 7 (5): 74-86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0 KB) (
141
)
87
论闽、粤、客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
庄初升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20507
导读:
近几十年来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浪潮,给人类语言多样性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人类语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而一种语言的灭绝无疑意味着一种文化或文明的消亡,因此,挽救和保护濒危语言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全球性问题,语言濒危的严重性和语言保护的迫切性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庄初升2017)。
闽、粤、客方言是中国南方的三大方言,近数百年来随着离乡的华人而播迁境外,成为海内外华人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极为宝贵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闽、粤、客方言的实际应用还经常与国家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特别值得关注,如学理层面大陆与台港澳地区方言的源流关系。闽、粤、客方言作为大类方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尽管没有整体消亡之虞,但是边界方言的濒危境况以及包括广州、潮州、厦门、漳州、泉州、梅州这类权威方言城市在内的方言核心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方言衰变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当前我们要从语言生态的角度更加积极稳妥地保护闽、粤、客方言的语言安全,长久有效地维持大陆与台港澳地区同声同气的语言文化联系。对闽、粤、客方言加强保护传承和维持其语言活力在中国的语言战略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加强科学的社会规划;建立“从娃娃抓起”的方言母语传承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言保护合力;将三大方言保护纳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统筹管理和专门保护。
2022 Vol. 7 (5): 87-96 [
摘要
] (
52
)
HTML
(1 KB)
PDF
(0 KB) (
116
)
版权所有 © 2015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传真:010-65523101 E-mail:yyzlyj@cp.com.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