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各地、各华人社区开展的华文教学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这是极为可喜的事情。华文教学的蓬勃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全球华语研究。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与研究,那就是: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华文教学所教的华语应以什么为标准?
散心按语: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正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之语言。文学作品是语言保持鲜活、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作家对语言的态度以及实践探索,将影响全社会的语言风气和语言品位。本期,我们邀请三位当代知名作家围绕语言和语言生活发表观点,或就文学探讨语言,或以语言反观文学,期待为语言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启示。 1. 语言:沧桑与选择(当代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 王蒙) 2. 纪实语言小议(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赵瑜) 3. 语言的能量(当代著名作家 李国文)
全球华语大同主要表现为汉语全球化的三大发展特征。第一,全球华人大多放弃方言,转用普通话。第二,世界各国的各级学校采用普通话、汉语拼音、简化字为华语教育的标准。第三,中国在全球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所孔子课堂,大力推广国际汉语教育。大同之下,我们仍然观察到,全球华语标准语在传播中出现新的变异现象。本文通过考察全球语言发展史,运用社区第二语言习得模式和语言认同过程模式,分析导致华语标准语变异的深层原因,并指出这个深层原因就是语言认同的差异。
“S‖V得有NP”的组合,实际上包含两类不同的句式。其一,为“S‖V〈得〉∣有NP”,总体上是“主·动·补”的格局;其二,为“S‖V〈得〉有∣NP”,总体上是“主·动·宾”的格局。本文讨论不大引起人们关注的第二类句式。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讨论:主语S、带宾动词短语“V得有”、宾语NP。文章指出“S‖V〈得〉有∣ NP”句式既有结构组织上的特色,又有语用上的特定需求。
本文以英国华语报纸中分析整理出的用例为依据,探讨英国华语与普通话在词汇方面的差异:英国华语中出现了很多特有词语;一些英国华语和普通话共有的词语在义位和陪义上存在着差异;英国华语中个别词语的搭配上与普通话也不尽相同;由于英国与香港在历史上的特殊关系,很多粤方言词语也成为了英国华语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促进英国华语与普通话沟通的策略。
中国政府从清末开始关注海外华文教育,并开创了国内侨生教育的先河。此后,政府方面一直关注华文教育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本文梳理了晚清至今出台的华文教育政策和措施,根据不同阶段华文教育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期,分析了政策发布的历史背景、国内外形势以及政策特点。
国内开始华语研究不过30多年,却已硕果累累,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研究视野也至少经历了三次转移:从境外华语到海外华语,再到全球华语。华语研究的格局也为之一变:从对全球华语本身的了解、华文教学的讨论发展到调查全球华语生活并将其与国家语言战略、全球华人的命运发展联系为一体。文章以时间为序、以地域为界,按照议题范围扩大的线索回顾了全球华语研究在国内的主要进展。
“全球华语”的提出显示中国在语言规划方面开始采用全球的视野。在全新的语言观念主导下,国外发表了一大批以“全球华语”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丰富了现代汉语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了“全球华语”研究涵盖的地域范围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微观的本体研究、宏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与学习研究等),并就“全球华语”研究的未来趋势提出展望。
散心按语: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华语”的要义和功能,已从其所关涉的语言传承和民族认同,逐渐扩展,成为制定语言政策、开展经济交往甚至影响国际政局的重要因素。它既是全球范围内的语言问题,也涉及语言资源和语言权利,是语言规划中的重要课题。本期我们邀请全球多个华语区的语言学者围绕“华人语言生活”发表观点,以飨读者。 1.汉语走向世界的标志(北京大学 陆俭明) 2.语言和谐相处的澳门(澳门大学 程祥徽) 3.谈谈海内外华人社会的外来词(复旦大学 游汝杰) 4.语文历时与进化退化——论语文新旧运用的问题(台湾文藻外语大学 许长谟) 5.多语——海外华人语言生活的现实及挑战( 英国伦敦大学 李 嵬) 6.华人语言生活中的“保强扶弱”(香港中文大学 吴伟平) 7.让汉语成为国际交往的强势语言(中山大学 周小兵) 8.港澳人的语言观(澳门大学 侍建国) 9.华语语法研究若干问题(华中师范大学 汪国胜) 10.大数据时代的华人语言和生活邹嘉彦(香港城市大学 邹嘉彦)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施,对汉语国际传播将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以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主体东盟地区来说,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一区域以汉语作为二语/外语/国际语学习者人数将会持续上升,这为汉语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汉语在东盟地区推广工作将面临的种种挑战也将是“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或地区汉语推广问题的缩影。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全球化的大趋势,与东盟地区本土特点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以汉语进阶式推广为较为可行的模式,对实现汉语的“全球本土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
本文从语言政策的视角对当前学界关于母语退出权的探讨进行了评析,包括这一权利的性质、法理依据,权利和义务主体,以及在语言规划中如何处理这一权利等。母语既是民族认同的标识,也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个人或群体均有权利放弃母语。这一权利是一种消极权利,可以从语言选择权中推导而出,不必单独列出。小族个人或群体不因保存其本族语的义务而在语言选择方面受到限制,但应慎用这一权利。对于儿童而言,其母语选择权可交由父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