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斯罕 2015《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认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案例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
边永卫 2013《英语学习者认同的发展——涉外文科院校本科四年跟踪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陈冠任、易扬 2004《中国中产者调查》,北京:团结出版社。
|
|
陈建伟 2012 《民族杂居区维吾尔族居民语言认同现状研究——以上海为个案》,《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 1期。
|
|
陈青文 2013《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汉语的全球传播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陈新仁主编 2008《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陈颖 2014《美国纽约华人家庭语言认同的代际差异》,《八桂侨刊》第 4期。
|
|
邓鹏 2015《建构身份认同:论网络语言符号的社会区隔功能》,《新闻世界》第8期。
|
|
董洁 2014《民族志研究视角下的语言身份认同:两例北京农民工子女个案》,《语言学研究》第 1期。
|
|
樊中元 2011《农民工语言认同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家》第10期。
|
|
付义荣 2015 《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兼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
|
高梅2006《语言与民族认同》,《满族研究》第4期。
|
|
高一虹1994《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
|
高一虹 2008 《外语学习与认同研究在我国情境中的必要性——回应曲卫国教授》,《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 2期。
|
|
高一虹、李玉霞 2013《中国的语言与认同研究》,《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祝畹瑾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郭风岚、松原恭子2000《日本留学生对汉语部分称谓的适应与认同》,《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期。
|
|
郭熙 2015a《关于新形势下华侨母语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语言文字应用》第 2期。
|
|
郭熙编 2015b 《全球华语研究文献选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
|
黄行 2002《我国的语言和语言群体》,《民族研究》第 1期。
|
|
黄行 2012《论国家语言认同与民族语言认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
|
姜瑾 2006《语言·社会·生态:社会语言学动态应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
蒋冰冰 2006《双语与语言和谐》,《修辞学习》第6期。
|
|
李宏岩 2013《90后大学生的社交语言及多元认同》,《理论界》第6期。
|
|
李琳 2012《流动儿童在城市入学的语言适应——以关中方言为例》,《社会科学家》第 2期。
|
|
李战子 2004 《身份策略的矛盾境地——〈论不说汉语〉中对中国人特质的评价》,《外国语》第 5期。
|
|
刘永厚 2011《称呼语变异建构认同的模式之研究》,《语言·文学·文化论稿》(第 4集),滑明达、周长银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
|
马伟华 2010 《青海卡力岗回族语言认同的调查报告——以化隆县德恒隆乡德一村为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
|
|
秦晨 2012《从identity到“认同”:巴别塔的困境——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对象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2期。
|
|
曲卫国 2005《英语与中国人自我认同变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语言学》第 2期。
|
|
任育新 2008《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调查与分析》,《外国语言文学》第 1期。
|
|
任育新 2013《学术口语互动中专家建议者的身份建构策略研究》,《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陈新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盛柳柳、严建雯 2014 《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研究——基于宁波方言和城市归属感的调研分析》,《语言应用研究》第2期。
|
|
孙德平 2011《语言认同与语言变化:江汉油田语言调查》,《语言文字应用》第 1期。
|
|
王爱平 2006《汉语言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对400余名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福州大学学报》第 4期。
|
|
王波 2011《母语维护和族群认同视角下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由“单一源流学校”的争论谈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编《人文丛刊(第六辑)》,北京:学苑出版社。
|
|
王加林、戈军2012《语言政策与身份建构——基于回归后香港施政报告的研究》,《社会科学家》第 1期。
|
|
王玲 2009《言语社区内的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以厦门、南京、阜阳三个“言语社区”为例》,《南京社会科学》第2期。
|
|
王玲 2010《农民工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的关系及机制分析》,《北华大学学报》第 3期。
|
|
王远新2009《青海同仁土族的语言认同和民族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 5期。
|
|
吴英成 2003《全球华语的崛起与挑战》,新加坡华文研究会编《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三集》,新加坡泛太平洋出版社。
|
|
吴咏梅、甘开鹏 2012《佤族中学生语言学习与民族认同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
徐大明、王晓梅2009《全球华语社区说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
|
|
杨荣华 2010《语言认同与方言濒危:以辰州话方言岛为例》,《语言科学》第 4期。
|
|
俞玮奇 2012 《城市青少年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的年龄变化——南京市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
|
张军 2008 《蒙元时期语言认同建构之经历与经验》,《新疆社会科学》第 1期。
|
|
赵翠兰 2011《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
周明朗 2014《语言认同与华语传承语教育》,《华文教学与研究》第1期。
|
|
周庆生 2005《语言、民族与认同在中国:民族识别研究》,《中国社会语言学》第 2期。
|
|
周庆生 2015《语言生活与语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周珊 2010 《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从新疆少数民族民考民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现象谈起》,《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 2期。
|
|
周振鹤 2008《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文汇报》5月5日第12版。
|
|
朱雯静、王建勤 2012 《跨文化族群的认同比较研究与汉语传播策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 3期。
|
|
Gao Yihong.2001.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1+1>2”.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
Gumperz,J.(ed.).1982.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Zhang Qing.2001.Changing Economics,Changing Markets:A Sociolinguistic Studyof ChineseYuppi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