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RSS
Email Alert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出版: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编辑:《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国际刊号:ISSN 2096-1014
国内刊号:CN 10-1361/H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E-mail:yyzlyj@cp.com.cn
订购:全国各地邮购
邮发代号:82-104
总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定价:19.00元
2017年 2卷 4期
刊出日期:2017-07-10

语言战略研究
 
       语言战略研究
1 语保工程需要全民参与
侯精一

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其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范围是全国,核心工作是调查、保存、展示、开发利用四个方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名称加上“工程”二字颇为少见。可就上述来看,“工程”二字还非加不可。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之后加上“工程”二字,表明项目的规模、难度及其所包含的现代科技手段含量。
中国语言资源非常丰富,既有数十种民族语言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方言。在弱势语言/ 方言普遍衰退下启动语保工程,中国的不少民族语言与方言得到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其意义极其重大。语保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从语言生存状况来看,我们国家的语言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时不我待的地步。以山西与“社火”相关的方言及其文化为例,“社火”是反映早期北方方言文化的古词,“社火”见于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该书有这样的描述:到于是日,合乡村男妇儿童,无不毕赴,同观社火。你道如何叫得社火?凡一应吹箫打鼓、踢毬放弹、构栏傀儡、五花爨弄诸般戏具,尽皆施呈。
山西很多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社火文化”。所谓社火文化,是指在农历年节或谢神还愿时搞的大型集体游艺活动。有关“社火”文化的关键词语有:社、社社儿、社首儿、社火、红火、闹红火。“社”又称“社社儿”,指旧时为乡镇的居民办公议事的组织,居民的一些共同活动由“社”安排。旧有二十五家为一社。“社首儿”是“社”的头儿。“社火”是指节日期间表演的技艺活动。“社火”的“火”是各类“红火”,常见有舞狮、踩高跷、耍龙灯、背棍等杂技活动。“闹红火”(又作“闹社火”)是各类杂技表演的总称。“闹红火”在这里有“(热热闹闹地)搞”的意思。山西北部襄县也有社火文化,“社火”以表演武术为主,不同于山西中部。
社火文化是山西中部地区的重要方言文化。三十多年前我去平遥调查方言,很多人都会说关于“社火”的词语,如今不少年轻人只会说“闹红火”,“社社儿”“社首儿”“社火”已经不会说了。说明有些反映山西文化的关键方言词语已经或正在消失。
语保工程有很多理念和方法,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推进。语保工程不仅是政府、专家的大事,也是我们国家每一位公民的大事。曹志耘在北京语言大学“南山会讲”提出“全民语保”的理念,并提出如何走向全民语保的一些设想。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语保》2017 年第1 期《“南山会讲”第一讲在北京语言大学开讲》一文的末尾一段特别指出,“当前语言资源保护工作任务艰巨无比,正如一座无法征服的山峰,并非个人、团队甚至一代人所能完成。对于语保工作者来说,山峰在那里召唤,唯有竭尽全力去攀登,这是语保工作者的一种信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本身就具有全民性。语保工作走向全民,天经地义,势所必然。

2017 Vol. 2 (4): 1-1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0 KB)  ( 328 )
5 人类学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周星 周永明 赵旭东 赖立里

本期“名家谈”我们有幸邀请到四位知名人类学专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语言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人类学的终极关怀是文化,而语言不但本身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而且还是考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路径。就学科而言,人类学与语言学具有最为紧密的关系。我们相信,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语言学,将会碰撞出超越人类学和语言学绚丽的智慧火花。


1.“穿越”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周星(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 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学会海外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人类学与民俗研究)

2.性别、文化与语言/周永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人类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和文化人类学,主要兴趣为民族国家建构、全球化、海外民族志以及探讨道路与社会关系的“路学”研究)

3.语言的文化性——转型、多样性与人类学的视角/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社会结构与纠纷解决过程的法律人类学研究,中国意识与现代中国观念的成长,民族地区习惯法的社会、生态与文化机制的比较研究等)

4.语言作为物质性的存在/赖立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身体、日常生活、医学人类学)

2017 Vol. 2 (4): 5-10 [摘要] ( 174 ) HTML (1 KB)  PDF  (0 KB)  ( 316 )
11 关于语保工程和语保工作的几个问题
曹志耘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规模浩大,任务艰巨,牵涉面广,政策敏感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从总体上看,实施方案合理可行,工作进展顺利,社会评价正面。特别是在政府统筹规划、规范标准设计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语保工程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本文回应大家对语保工程、语保工作关切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语分用”的理念。“多语分用”的本质是在“多语体”内构建一种分层分类的多语共存体系,使各语言、各方言之间形成主体和多样、高层和低层、正规和随意的多元互补关系,各司其职,和而不同。
2017 Vol. 2 (4): 11-16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0 KB)  ( 341 )
17 阿侬语的二十年变迁:由濒危走向严重濒危
孙宏开
阿侬人是怒族的一个支系,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缅边境地区。自20 世纪60 年代起,我们对这个支系语言开展了长时间的跟踪观察,亲历了阿侬语衰变的全过程。分析这个比较典型的例证,目的是寻找这一语言衰变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了解其衰变过程中语言结构本身所经历的变化。近20 年这里社会和语言变化很大。由于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强,阿侬人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由此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母语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保护和传承母语意识明显加强。结合以前所做的调查研究,经过前后对比,我们认为阿侬语已经从濒危走向严重濒危,如果没有有效的语言保护措施,在未来10 — 20 年,阿侬语有可能完全失去交际功能,退出历史舞台。
2017 Vol. 2 (4): 17-24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334 )
25 现代汉语方言的萎缩和对策研究
李如龙

古代的方言多分化,近代以来多整合,现代化时代则逐渐萎缩。萎缩的基本形态是结构系统萎缩和使用功能的萎缩。前者表现为音类减少或音变规律转移,后者表现为使用范围收缩。官话是萎缩少的,近江方言结构萎缩多,远江方言功能萎缩多。方言会妨碍通语的普及和规范,但又会推动通语发展,同时方言还有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应允许方言进入校园。拿方言语料编乡土教材,运用方言对应规律教普通话,都能延缓方言的萎缩。

2017 Vol. 2 (4): 25-31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0 KB)  ( 323 )
32 汉语方言文化调查:理念及方法
邢向东
从中国语言文化资源保护的内容、要求和方言民俗调查的一般规律出发,语保工程的方言文化调查中应当贯彻五个理念:工程观、系统观、文化观、求真观、精品观。其中“系统观”强调调查、记录时应关注词音与词义、词语与对象、不同民俗事象之间的有机关联;“文化观”强调要下功夫深入挖掘和揭示方言词语、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求真观”强调必须把真实的方言民俗文化记录、保存下来,呈现出来。
2017 Vol. 2 (4): 32-38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0 KB)  ( 418 )
39 原住民的语言复兴与心理健康 ——以澳大利亚邦格拉语为中心
诸葛漫 陈 燕
导读: null

主要通过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探讨母语复兴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分析语言、认同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澳大利亚邦格拉语的复兴实践为中心,结合澳大利亚相关机构的报告和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调查结果,说明母语的复兴有助于原住民群体提高自信,养成心理韧性,增强认同感,树立更明确的生活目标,提升幸福感,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为了系统评估语言复兴对心理健康的益处,语言复兴研究者还必须与具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紧密合作,确定、检验、必要时改造现行的量化分析方法和工具。在对复兴成效的评估中,复兴的过程与复兴的目标同样重要。

2017 Vol. 2 (4): 39-49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0 KB)  ( 326 )
50 国外八大濒危语言保护项目成效、特点与启示
袁 丹 詹芳琼

介绍国外八个濒危语言保护项目,论述分析其目标导向、手段科学的特点以及规范不足问题。国外濒危语言保护项目都是以目标导向来管理、运营和实施的。目标导向明确了项目自身的使命,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得项目实施也更加明晰化;手段科学包括记录科学化、保存科学化以及维护振兴科学化;规范不足导致部分项目材料内容以及形式不同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应加快建设“语保工程”的语言资源网站,推进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语言活力评估,挖掘公众智慧,群策群力工作,注重规范,严控质量。

2017 Vol. 2 (4): 50-60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0 KB)  ( 367 )
61 白话文运动:传承还是摒弃
陈 平
导读: null

1917 年开始的白话文运动影响深远,也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白话文运动取得的成绩,是白话文正式进入学校常规教育课程,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加速取代文言文,成为书面汉语的主流文体。从当时直至现在对该运动的历史叙事,一般都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比作欧洲各国自文艺复兴起民族语言文学取代拉丁语文学,同时将之比作一场文学上的革命。这种观点在两个重要方面比附失伦。首先,从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看,20 世纪初白话文传承的是中国上千年的语言文化传统,相比而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民族新兴书面语历史短暂,语言资源贫乏;欧洲民族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以后,后者基本被摒弃,而文言文始终是中国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次,欧洲各国民族语言取代拉丁文成为主流文体,是个渐变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狂飙突进式的革命。白话文的情况与此相仿。白话文作品在元、明、清时期广为传播,自19 世纪下半叶起白话文使用更为普遍。白话文运动与其说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是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中国语言应用传统的传承和发展。19 世纪下半叶中国步入现代化进程以后,该发展开始加速,直至20 世纪20 年代初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白话文运动的真正意义,是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字方针,为此后汉语标准口语和标准书面语的成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汉语拼音化给出了前提条件。19 世纪以来在语言文字改革问题上提出的重要主张如何落实,此方针为之提供了指引。

2017 Vol. 2 (4): 61-70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0 KB)  ( 321 )
71 试论建立“全球华语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刁晏斌
全球华语学学科概念的提出和建立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可能性一方面来自语言研究各分支学科普遍存在的“××”“××学”(如“汉语语法”与“汉语语法”)二分现实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来自该项研究现时已经具有的历史条件,明确、固定且有区别性的研究对象,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对固定的学术队伍和阵地。建立全球华语学的必要性表现在:是全球华语研究顶层设计的需要,且它的最终建立必将有利于拓展研究范围、提高水平、加深认识,同时也有利于该领域理论的建构和完善。
2017 Vol. 2 (4): 71-80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0 KB)  ( 310 )
81 “大华语”多人谈
卢德平 等
主持人语:从“华语”专名逐步发展出“大华语”概念,是中国语言界的创举。目前,对这一概念的关注已经从语言界延伸到哲学界,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总是肯定和否定并行,当下和未来交叉。认识的差异和角度的不同有关,争论的激烈与态度的分化有关。但这种情况实质证明了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虽然对这一概念的真正意义目前还不能做出最终结论,但有几点不容忽视:第一,海外华语的未来发展趋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海外华语的发展趋势和海外华语社区的演变趋向,以及海外华人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语言又是这种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华语”的关注,实质上包含着语言和社会双重侧面的关注。第二,对海外华语和华人发展趋势的关注,由海外华人学者自身转变为中国大陆本土学者,意味着关注的角度和依托发生重要变化。角度的变化,强调的是海外华语、华人的发展变化与中国大陆发展变化的内在共生关系,以及二者互动过程的战略方向;依托的变化意味着,海外华语、华人的发展变化已经不是内生的、自动的,而是中国的大陆发展变化在发挥关键作用。对华语的演进线索以及依据这种演进线索立足于上述新的角度和依托提出的“大华语”概念,承载着上述两点意义。
今年4 月,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语言战略研究》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大华语战略研讨会”,邀约国内语言界、哲学界、文艺界、传播界等领域的学者,围绕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争鸣。本期“‘大华语’多人谈”9 篇文章是在这次讨论的基础上邀请各专家撰写的,文章各有侧重,角度多样。既有关于“大华语”概念的哲学分析、“大华语”的未来逻辑指向、“大华语”概念对于海外华语及其方言的概括程度等范畴层面的思考,也有关于“大华语”的教育价值、“大华语”的历史成因、“大华语”研究方法的共时和历时关系、“大华语”的传播问题、“大华语”的国家政治战略等分领域的探。两类文章并存于“专栏”,彰显了“大华语”研究理论和应用的双重价值,这是本专栏的基本意义所在。(卢德平)


1.“大华语”命名的意义和价值 (北京语言大学 卢德平)
2.对“大华语”概念的哲学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 江怡)
3.“大华语”的三个层次和“大华语战略” (华侨大学 贾益民)
4.“大华语”和“全球华语” (北京语言大学 施春宏)
5.全球华语的历时研究与“全球华语史” (北京师范大学 刁晏斌)
6.共同语海外推广历史及“大华语”的现实意义 (北京华文学院 姚敏)
7.大华语的教育价值 (北京语言大学 王硕)
8.大华语研究中的媒体与“自媒体”话语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项江涛)
9.大华语:时代造就,时势之需 (首都师范大学 王春辉)
2017 Vol. 2 (4): 81-87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307 )
88 西方三十年语言教育政策重要研究回眸——《语言政策与规划·教育中的语言政策》述评
林 晓
导读:

编者按: 卢德里奇出版社(Routledge) 于1998 年开始编撰出版“ 语言学中的关键概念”(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系列丛书,旨在通过重印经典的方式介绍语言学各个分支学科最优秀与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2016 年,该系列推出了四卷由知名学者托马斯·李圣托(Thomas Ricento)主编的《语言政策与规划》(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文选。文选标题分别为《理论与历史基础》(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Foundations)、《语言政策与语言权利》(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Rights)、《教育中的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 in Education)和《语言政策与全球化》(Language Policy and Globalization),收录了近60 年来对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有巨大影响的68 篇文章,总计达1600 多页。从2017 年第2 期开始,我们陆续刊出关于这套文集的四篇书评。每篇书评先对相应文选的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做简要评论,最后分析对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启示。本文是四篇评论的第三篇。我们希望,本系列书评有助于推动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该卷对西方语言教育政策的主要研究(1984—2012)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呈现,所呈现的研究现状、范围及其特征都体现出语言教育政策研究的跨学科性质,涵盖了语言学、教育学、人种学、社会学等学科。该卷的核心理念是:在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领域中,语言实践是语言教育政策研究的根基,研究对象的明晰性也是该研究领域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该卷试图建构以教育机构中的语言实践为导向的研究范式,主题包括母语教育、双语教育、学校语言政策制定、教师作用、语言测试、教育在语言维持与复兴中的作用、语言教育与发展、家庭语言政策等热点话题。该卷所选文献表明,学界普遍认可将语言教育政策视为多层面的现象与过程来研究,关注宏观语言政策对学校课堂和社区的影响,关注当地语言政策和实践的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等。学界推崇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即深入到各教育机构的语言实践中去,揭示各种语言实践现象的根源。这种对语言实践的深度理解也是反思性的、批判性的,体现出语言教育政策研究在理解、解释和引领语言教育实践方面的价值。但是,语言教育政策中宏观与微观层面之间关系的元理论框架尚待进一步探究。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国语言教育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基础定向,真正揭示并切中当今中国的语言教育现实。

2017 Vol. 2 (4): 88-96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0 KB)  ( 367 )
版权所有 © 2015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传真:010-65523101 E-mail:yyzlyj@cp.com.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