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移民群体进入新的居住国后,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和语言障碍,需要解决“入乡随俗”问题,这涉及3种语言选择策略。一是“隔外存内”策略,该群体与主流强势语言保持一定隔阂,只在封闭的本民族语言圈内生活,本文未涉及该策略。二是“顺外弃内”策略,该群体顺应并转用主流强势语言,放弃本民族语言,达到语言融入或同化的结果,笔者将其构建为语言适应-同化模式。三是“顺外传内”策略,该群体既顺应主流强势语言,也传承本民族语言,兼通主流语言和本族语,第三种策略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笔者将其构建为语言适应-传承模式。
跨境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非洲和欧洲等地区已逐步成为一种需要特殊处理的专门管理对象。相关实践显示,对跨境语言的有效管理可以改善族际关系、维护地区稳定,并促进区域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融合。在实际管理中,各国政府较为重视来自底层的交际需求,为跨境语言赋予适当的法律地位,协调其拼写规范和专业术语,并在基础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中使用跨境语言,以实现相应的管理目标。未来对于跨境语言的管理将更依赖于跨国平台,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并出现更多地方化的管理方案,但较难形成全球通用的范式。
苏联时期,包括哈萨克文在内的许多民族文字在20 世纪前半期都曾经历过拉丁字母化和后来的基里尔字母化两次较大的文字改革。1991 年中亚国家独立以后,在土耳其影响下,出现将主体民族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进行拉丁化改革的讨论。1993 年,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率先进行文字拉丁化改革。2017 年年底,哈萨克斯坦经过多年争论和探讨之后也最终决定正式开启哈萨克文拉丁化改革,并规划在2025 年最终完成拉丁化改革工作。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改革经验看,语言有自身发展规律,人为缩短发展进程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文字改革之后的哈萨克斯坦可能会出现两种文字体系并存并持续多年的情况。中国哈萨克文在20 世纪60 至80 年代也经历过拉丁化改革,现在使用的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近年来国内对跨境语言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在跨境语言使用方面。本文以语言生活视角梳理学界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语言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关于跨境语言的理论探讨;中国周边跨境语言的数量及境内外使用的基本情况;一些重要的跨境语言生活个案或专题研究,如跨境俄罗斯语的地位变化,中亚国家国语的建设与发展,跨境景颇语的语言关系与语言认同,跨境朝鲜语等的语言规范与协调,东干语的传承与保护,跨境语言比较研究,等等。本文同时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语言的研究前景寄以期望。跨境语言是跨境民族交流沟通的天然“通道”, 未来“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语言研究大有可为。
李旭练(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跨境语言与国家安全 王海滨(云南民族大学):新时代要加强跨境语言调查研究 王浩宇(西南交通大学):边疆汉族干部兼用跨境语言的几个问题 王仲黎(云南大学):跨境宗教域语言管理 吴小奕(广西民族大学):发挥跨境壮语优势 扩展使用功能
智能阅读作为当下教育领域发展的热点之一,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和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智能阅读将是改变中国阅读现状的有力手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阅读推广工作。本文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通过调研当前各类型阅读平台的发展现状、社会意义等内容,分析目前中文智能阅读基础理论薄弱、技术难以借鉴等五大发展痛点,对智能阅读未来发展提出确立发展目标、确立国家标准等五项发展建议和理论完善、内容立体等三项走向预测。
本文采用音形关系指标定量描写通用拼音方案,并与威妥玛式拼音、注音符号第二式和汉语拼音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威妥玛式拼音的6项指标综合表现最低;注音符号第二式有4 项指标优于威妥玛式拼音;通用拼音方案多项指标优于威妥玛式拼音与注音符号第二式;汉语拼音方案有4 项指标优于通用拼音方案。综合来看,汉语拼音方案在音形对应关系和系统整体优化方面表现最佳。量化指标的使用为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与评估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