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RSS
Email Alert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出版: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编辑:《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国际刊号:ISSN 2096-1014
国内刊号:CN 10-1361/H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E-mail:yyzlyj@cp.com.cn
订购:全国各地邮购
邮发代号:82-104
总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定价:19.00元
2023年 8卷 3期
刊出日期:2023-05-10

语言战略研究
 
       语言战略研究
1 从语言文字视角看“东夷”和东南亚原住民的关系
罗美珍
导读: 我国古代的东夷人原居住在山东沿海一带,他们和华夏人有深远的接触、交融。其中一部分人和华夏人融合、同化,另一部分人则往长江以南迁移。迁移到长江以南的东夷人,史书上称其为“百越”(包括吴、闽、粤)、“百夷”。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这个“活化石”的视角,和人文、史料相互印证的方法,来探讨东夷和东南亚原住民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关系。
2023 Vol. 8 (3): 1-1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78 )
5 语言跨界谈 民俗学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段宝林,黄龙光,朝戈金,黄 涛
导读: [编者按]语言和民俗关系紧密。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民俗也反映着语言的变迁;对语言类民俗的搜集、整理与阐释,在语言学和民俗学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回顾学科史,历史比较语言学直接催生了比较神话学,语言学研究范式对民俗学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期特邀4位民俗学者畅谈语言与语言生活,旨在进一步厘清民俗学与语言学的学科渊源,启发民俗学与语言学跨界研究的多种可能性。
语言研究的民俗学视野和方法 / 段宝林,黄龙光
民俗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 / 戈朝金
“语言民俗学”还是“民俗语言学”:术语之别与学科意识 / 黄 涛
2023 Vol. 8 (3): 5-10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0 KB)  ( 80 )
11 主持人语 惠及儿童的儿童语言学
李宇明
导读: 人类对儿童语言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是,把它提升到学术研究层面,仅有230余年的历史。1787年,德国学者蒂德曼(D. Tiedemann)在其《婴儿行为日记》中首次记录了一个儿童的语言发展。1840年,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C. Darwin)记录过他儿子的语言发展。这些是对儿童语言学术关注的开端。1882年,儿童心理学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出版《儿童心理》,对他儿子4岁前的语言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观察。1907年,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L. W. Stern)夫妇出版《儿童语言》。这些研究标志着儿童语言学(亦称“发展语言学”)的发轫。
2023 Vol. 8 (3): 11-12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0 KB)  ( 74 )
13 中国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方法转向
周 鹏,谢 媛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30301
导读: 学龄前(0~6岁)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与其后期的阅读能力和学业表现紧密关联,并且直接影响其入学后的社交沟通能力和成人后的职业发展。典型儿童在5~6岁左右已经达到或接近成人的语言能力,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但是,调查显示,接近19%的学龄前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Law et al. 1998;Nelson et al. 2006)。有的语言障碍是伴随神经发育疾病而产生的,如孤独症和唐氏综合征;有的是由听力障碍导致的。此外,还有接近7%的学龄前儿童患有发展性语言障碍(Leonard 2014;Tomblin et al. 1997),他们的语言能力要显著低于同年龄的典型儿童,且该障碍并非由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大脑神经损伤、其他认知障碍或环境因素所导致。
从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环境因素这两个主要问题总结当前中国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其主要局限为:(1)大多数研究基于横向设计,缺乏对不同因素如何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细粒度探索;(2)缺乏对开放环境下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发展双向互动机制的探索;(3)多基于印欧语系语言,缺乏基于汉语儿童的大规模系统研究。就此提出研究的多重对比视角:(1)结合横向与纵向追踪研究,进行跨群体、跨发育阶段对比;(2)结合实验室与开放环境下的研究,进行跨家庭环境因素对比;(3)注重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行系统的跨语言对比。对以上视角进行详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实现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3个方法“转向”:(1)从探讨相关关系转向因果建模;(2)从实验室研究转向开放环境下的自然学习场景的研究;(3)从往外看寻求跨语言对比转向关注中国自身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023 Vol. 8 (3): 13-24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0 KB)  ( 89 )
25 中国家庭读写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李英姿,王萍丽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30302
导读: 半个世纪以来很多研究均显示,家庭对儿童读写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德金(Durkin 1966)发现,大部分不能正常阅读的一年级儿童,其家庭读写经验普遍较差,因此他认为家庭读写环境直接影响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20世纪中期以来,在欧美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背景下,泰勒(Taylor 1983)首次提出family literacy这一术语。family literacy的字面意思是“家庭读写”,一般指儿童的早期读写能力,是“儿童在具备一般意义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之前所呈现的态度、知识和技能等”(Whitehurst & Lonigan 1998)。家庭读写环境与儿童读写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儿童的读写水平往往受到父母读写水平的影响,即家庭对代际读写能力产生重要影响(Nickse 1992;Snow & Tabors 1996;Parsons & Bynner 1998)。社会历史理论认为,经验丰富者有能力指导经验欠缺者提高知识或者技能(Vygotsky 1978;Wertsch 1998)。如果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读写水平不高,或者家中缺少读写实践的刺激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儿童的读写能力滞后(Purcell-Gates 2000)。随着研究的深入,“家庭读写”这一概念逐渐衍生出更多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儿童独立或者与父母共同进行的阅读、写作方式;另一方面是指一个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子女取得学业成功的项目或者大纲(Paratore 2005)。在大量家庭读写实践开展的背景下,除了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家庭读写”也指某些特定的教育项目。与传统成人读写或者扫盲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庭读写项目不仅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助力成人获得和提高读写能力,还要力图使成人将其读写信念、态度、知识和技能等传递给下一代(Sticht 1995)。
国际上的“家庭读写”概念内涵丰富,包括从儿童读写到儿童与父母共同读写以及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子女,再到掌握多种领域知识的能力等。而中文的“家庭读写”实际上就是指儿童读写,与常见的译名“家庭扫盲”并不等同。梳理中国家庭读写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中国家庭读写教育的主要特点为:最早关注残障儿童家庭;以家校合作为主要实践路径;以亲子共读为重要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尚不充分,尤其是针对具有独特国情的本土化理论研究;参与部门不多,同国外的全社会总动员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注对象多为儿童,忽视作为成人的家长,忽视家长和儿童构成的家庭整体。建议重视家庭读写研究和实践,发展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加强多部门协同合作,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建设“儿童+成人”读写共同体,发展代际项目,从关注儿童转向聚焦家庭。
2023 Vol. 8 (3): 25-34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72 )
35 从评价副词的习得看儿童评价表达的发展
饶宏泉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30303
导读: 语言运用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驱动力,儿童需要哪些知识才能适当有效地、符合规则地在人际情境中运用语言,又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这些构成了当代“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Ninio & Snow1996)的核心关切。从儿童语用能力来看,祈使、问答、评价和叙述是关键。评价表达了对特定的人、事物或事件的价值判断,是人类分享知识、表达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手段,儿童学会评价对其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评价表达是观测儿童语用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饶宏泉、李宇明(2021)具体考察了一名儿童4岁时的评价表达系统,从共时维度对儿童语用能力做了横切面刻画,但要深刻理解儿童的语用发展,还需要基于历时维度考察每种评价手段从无到有的发展。
评价是儿童语用能力的关键之一,评价表达是观测儿童语用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基于多个儿童语料库中的评价副词用例,选取使用频次相对较高的“原来、反正、到底、正好、明明”5个评价副词为代表,描写其核心语义与典型功能的初始习得及其校准调试和拓展完善的过程,微观刻画儿童评价表达的发展。作为抽象语法成分的评价副词出现在儿童进入成人语言体系之后,主要始现于3~4岁的幼儿期,其语言体系已经演化出执行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这些副词的评价意义是儿童在互动中构建、在认知中转化、在语用中塑造的。应该在多样语言生活、多元语言功能以及多面的语言教育中进一步开展儿童评价表达研究,改善儿童的语言发展,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的性格塑造。
2023 Vol. 8 (3): 35-46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0 KB)  ( 77 )
47 幼儿教师儿向语言研究
李建涛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30304
导读: 李宇明(2018)对中国儿童语言研究的特殊价值进行了思考,提出“希望研究成果能够惠及亿万家庭和千万教师”的愿景,这是研究“涉儿群体”的思想萌芽。接着李宇明(2020)提出为儿童及其父母、老师研究儿童语言,“涉儿群体”的思想已具雏形。继而李宇明(2021)在《为了儿童——“儿童语言研究”专栏主持人语》中对此进一步展开理性思考,并在报告《“涉儿人群”与儿童语言学》中最终明确提出,儿童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来自社会的若干人群,这些人群可被称为“涉儿群体”。而“涉儿群体”面向儿童所说的话语即为儿向语言。儿向语言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axton(2010/2017)对此有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即“儿童从成年人那里听到的语言是‘燃料’,这种‘燃料’能够让语言学习机器运转并产出成熟的语言知识作为最终的产品”。
儿童是在互动中习得语言的,与儿童互动的“涉儿群体”都有可能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幼儿教师,其教学语言也可称为“儿向语言”。高质量儿向语言的运用与儿童良好语言习惯的形成、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等密切相关,提高幼儿教师儿向语言的“发展性”,能将语言准备有机融入幼小过渡中,促进科学的幼小衔接。本文利用B站幼儿园教学视频和实录音频,从语音(音高、语速)、词汇(表疑问的句末语气助词、认识义情态词、人称代词)、句法(平均话语长度)、语用策略(提问类型)等方面考察幼儿教师儿向语言的纵向动态,揭示出该群体儿向语言“发展性”不足的问题,即基频、语速不会随儿童年级变化而明显调整,词汇使用仅适用较低的认知发展水平,平均话语长度调整不显著,封闭性提问占主导等。据此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在大班下学期幼儿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平均语速,降低平均基频,提高句法复杂度,增加开放性提问等。
2023 Vol. 8 (3): 47-57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0 KB)  ( 85 )
58 香港地区学龄儿童汉字认读水平测试研制与常模建构
伍秋萍,郑佩芸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30305
导读: 文字,记载人类的知识和文化,人们通过书面文字的阅读而习得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沿袭文化精髓。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社会公民文字素养与基本道德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语地区的语文课程规划均凸显了汉字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胡根林,陶本一2009),明确要求学生会读(读准字音)、会辨(认清字形)、会写(默写或听写)、能理解(理解字义)和能运用。
为配合香港小学优化语文教学,有效评估学生中文阅读基本技能和监控教师教学成效,及早筛选和支持读写困难学生,本研究拟建构适用于小学阶段且具备香港本土常模参照依据的汉字认读水平测试。在真字认读的测量范式下,依据香港小学一至六年级中国语文教科书常用汉字,建构全港常用教学汉字字库(3033个字,30级),基于该字库编制《香港汉字认读精确度测验》(8个等级梯度、各含150个字的V1版和V2版)和《香港汉字认读流畅度测验》(目标字200的F1版和F2版)。将两套测验及相关效标测验施测于香港不同等级12所小学的2399名学生,建构香港小学生汉字认读精确度与流畅度的年级常模。两套测验能有效检测香港小学生在汉字认读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和随年龄而变化的发展趋势,有效预测学生在校的综合语文能力,是首个同时考虑汉字的教学年级水平和字频信息而建构的具有明晰年级难度梯度的标准化测验。
2023 Vol. 8 (3): 58-67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0 KB)  ( 90 )
68 “儿童语言研究与教育”多人谈
娄开阳,郝 燕,尹 静,严小香,彭嗣禹,刘晓宇,孙小春
导读: 图式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高频行为模式或文本模式,最早由康德提出,后经皮亚杰、鲁梅哈特等人发展为现代图式理论。语言学关注行为中的语言图式,包括行为图式和文本图式两种,具体表现为由多个有顺序的环节构成的结构:前者如购物图式为“询问商品→选择商品→商议价格→结算付款→提取商品”;后者如新闻报道图式为“新闻事件+新闻背景/新闻评析+新闻评析/新闻背景”。儿童语言图式指人生初年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图式(也可能有语言文本图式)。笔者以为,现代图式理论对儿童语言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儿童语言图式构建是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语言图式研究是儿童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现代语言图式理论对儿童语言研究具有独特价值 / 娄开阳
中国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训练面临四大误区 / 郝 燕
儿童生活中的数学语言需要重视 / 尹 静
家庭互动对早期幼儿数学语言发展意义重大 / 严小香
图书馆视角下儿童数字阅读推广的困境与突破 / 彭嗣禹
推动学前语言障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建设 / 刘晓宇
以语言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 孙小春

2023 Vol. 8 (3): 68-73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74 )
74 试论中国辞书精神
杜 翔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30306
导读: 中国辞书精神,是中国辞书人在辞书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国辞书辉煌成就的客观反映,是中国辞书人核心价值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同时,辞书精神具有能动性,是推进辞书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辞书精神植根于中国辞书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辞书人的学术思想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
中国古代辞书编纂形成了经世致用、追求确证和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近现代以来,《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经典辞书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表述。中国辞书精神是中国辞书人核心价值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推进辞书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综合古今,中国辞书精神的内涵可以表述为:文化担当的爱国精神、守正创新的科学精神、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新时代赋予中国辞书人新使命,面对新技术的挑战,更应大力弘扬中国辞书精神,做好辞书内容建设,创新辞书服务形式,从辞书编纂研究拓展到辞书生活的研究。
2023 Vol. 8 (3): 74-81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83 )
82 中国辞书评论三十年(1992~2022)
郎晶晶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30307
导读: 中国辞书学会成立至今,中国的辞书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本文以1992年中国辞书学会成立为起点,描写、分析1992~2022年约30年间中国辞书评论领域整体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辞书评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辞书评论”(dictionary review)是2011年公布的语言学名词,其定义为“从辞书理论和使用等方面对辞书的编纂质量、功能特征等进行评价,是辞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辞书评论即对某一部或某几部辞书宏观或某一微观领域进行批评或议论的文章,但不包含对编纂理论、编纂方法、收词、释义、书证等的具体研究。如江蓝生《〈近代汉语词典〉的新境界》从汉语辞书史、词汇史的角度介绍和评价了白维国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认为该词典在编纂理念、资料基础、释义、配例等方面都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超过了以往的同类词典。文中举例介绍了该词典收词、释义、配例等方面的亮点和创新之处,也指出其存在的一些瑕疵和疏失。文章从宏观上对该词典进行了评论,虽有对收词、释义等方面的论述,但并未涉及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此类文章。
辞书评论是辞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辞书学会成立30年来,辞书评论蓬勃发展,但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对辞书评论理论的探讨较少,绝大多数论文是关于辞书评论本体发展的研究。30年来辞书评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如下:关注了各类型辞书的编纂优势,有助于同类型辞书的编纂修订;关注了劣质辞书,但批评类文章相对较少;关注了最新出版的辞书,但覆盖面仍有限;多从微观内容与宏观两方面评论辞书,对辞书编纂工艺和体例等关注较少。辞书界应认识到辞书评论对于辞书编纂及修订的重要辅助作用,推动中国辞书评论的发展:加强辞书评论理论研究,敢于批判;坚持打击劣质辞书,褒奖优质辞书;关注辞书评论的新兴主体,加强专业编辑的辞书评论能力。
2023 Vol. 8 (3): 82-92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146 )
93 以人为中心:交叉研究的必然走向
罗仁地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30308
导读: 我的研究领域是语言学,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语言科学研究中心工作,但是,当有人问我做什么样的研究的时候,我说我研究人类行为和认知。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确实是在研究语言,但语言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行为;语言行为的基本原则,以及用于产生和进行语言行为(即互动交集)的生理和认知能力,与人类其他类型的行为相同。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理解我们的语言行为和其他交际行为,我们必须要对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语言是一种社会性现象,是一种复杂自适应系统,是很多人进行交际时涌现出来的副产品。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能够解释其所以然。20世纪时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在研究语言的时候,可以脱离人类行为和认知的有关方面而单独研究语言的形式,但这种研究方法并没有带给我们有用的结果,由此可见,我们需要从交际互动的格式塔(完形)以及影响交际互动发生和运作的因素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我们一般叫作跨学科研究,但我更喜欢把它叫作整合性研究,就是说,整合决定我们行为的许多不同因素的知识。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2023 Vol. 8 (3): 93-96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75 )
版权所有 © 2015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传真:010-65523101 E-mail:yyzlyj@cp.com.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