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征订启事
过刊浏览
留言板
信息动态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RSS
Email Alert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出版: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编辑:《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国际刊号:ISSN 2096-1014
国内刊号:CN 10-1361/H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E-mail:yyzlyj@cp.com.cn
订购:全国各地邮购
邮发代号:82-104
总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定价:19.00元
2024年 9卷 4期
刊出日期:2024-07-10
语言战略研究
语言战略研究
1
河湟方言语言接触中语法声调演变的平行性
邢向东
导读:
笔者近年来多次调查河湟方言,如青海的民和话、贵德河阴镇话、刘屯话,甘肃的临夏话、永靖新寺话,这几个方言语法的语言接触特征非常显著,且大都是两调方言。调查中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凡是语言接触较深、语法变化较大的方言,其声调都有严重的“词调化”倾向,可以表述为“词调发达,单字调式微”。具体表现为:存在比较稳定的词调,其模式化程度很高,非常强势,有不断扩张的趋势;单字调高度简化,不同声调之间不同程度地“窜调”。
2024 Vol. 9 (4): 1-1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5
语言跨界谈 信息无障碍建设
孙善球,宋 萑,河崎深雪
导读:
[编者按]信息无障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已成为全球许多国家的重要共识、行动指南和规划参考。中国多部委、各行业、学术界包括应用语言学界迅速行动起来,协力研究推进。本期邀请中国通信行业、教育学界和日本语言学界3位专家,分别阐释信息无障碍对于5G产业发展、教育公平和语言应用的推动作用,以期引起更多、更深入的相关讨论。中华文明历来有“若保赤子”“民胞物与”“平易近人”“一视同仁”等深厚的思想根脉和社会基础,这跟当今信息无障碍建设所倡导的平等包容观不无相通。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无障碍的语言面向将会逐步变成更大范围的学术行动和社会实践。(特约组稿人:暨南大学 祝晓宏)
信息无障碍与5G无线覆盖方案优解 /
孙善球
以信息无障碍助力教育包容 /
宋 萑
多元文化共生时代的“简明日语” /
河崎深雪
2024 Vol. 9 (4): 5-9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0 KB) (
38
)
10
主持人语 无障碍社会应成为数字时代的美好理想
李宇明
导读:
“无障碍”理念的明确提出已有半个多世纪。早期主要针对残障人群的社会服务,现在已从残障人群发展到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乃至一般人群,从残障人群的出行与生活发展到学习与工作,延展到信息领域乃至精神生活领域。“无障碍”理念从特殊人群、特殊生活领域,今天已发展为“无障碍社会”的理念,涉及人生全域、社会全域和生活全域。
2024 Vol. 9 (4): 10-11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0 KB) (
33
)
12
城市老年人语言服务问题调查研究
王 玲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40401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观察法,以医院为机构的代表,探究数字时代城市健康老年人在日常交际与机构交际的语言沟通障碍。调查发现,造成障碍的原因在于:老年人编码、解码和信息数字化能力不足,以及社会层面语言服务意识淡薄。目前解决城市老年人语言沟通障碍的个体社会网络、企业提供的服务与产品、政府社区语言服务这3种途径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个体社会网络中核心成员的语言支持。对核心成员的过于依赖凸显了其他方面的不足。解决城市老年人的语言沟通障碍,弥合信息接入、媒介使用及语言沟通知识方面的数字鸿沟,需要个体层面、企业层面、政府社区层面和国家宏观政策共同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保障体系。
2024 Vol. 9 (4): 12-22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0 KB) (
31
)
23
药品标签信息无障碍化的分析框架与问题发现
张虹倩,胡范铸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40402
导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信息无障碍制度建设的最新成就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由此也产生各种信息平等访问问题。信息无障碍可谓保障信息平等访问权利的关键。
传统的无障碍建设关注的主要是残疾人群和老年人群。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披露,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此外,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市达149个(李宇明2022)。而今天的信息无障碍关注的则是面向全人群的信息平等访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2023年9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例,这是中国首部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该法共8章72条,涵盖了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保障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各方面内容。根据词频分析(见图1),该法高频词依次为“无障碍”(141)、“建设”(68)、“设施”(65)、“应当”(64)、“服务”(51)、“环境”(44)、“残疾人”(40)、“国家”(35)、“提供”(33)、“标准”(29)、“老年人”(25)。
202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标志着中国的“无障碍改造”由面向残疾人和老年人向全人群“需要者”延伸,其中药品标签无障碍改造的规定即关涉全人群的用药安全。随机抽样选取100种日常家用药品,从药品标签的信息结构、语篇形式、符号模态3个角度考察、分析,发现在国家有关法规的不断推动下,中国药品标签的信息无障碍已普遍达到一定的水准,不过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改进:在信息结构上,需进一步突显“警示语”;在语篇结构上,应贯彻“消费者视角”的“重要性领先”原则,将适应症/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最终消费者认为的最重要信息置于显著位置;在符号模态上,应进一步强化盲文意识和英文意识,更需要改善涉时间信息的无色钢印形式,以免给多数消费者造成识别障碍。由此,本文为语言学介入社会语言生活探索出一个基于言语行为的分析框架,即“信息结构的要素分布+语篇结构的排列方式+符号模态的形貌修辞”。
2024 Vol. 9 (4): 23-33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0 KB) (
44
)
34
语言障碍者高等教育语言服务个案研究
刘晓宇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40403
导读:
面向语言障碍者的高等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解决语言障碍者的语言问题,满足其语言需求,是中国高等教育服务的重要课题。为此,国家一直在持续优化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发布了《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同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如2014年首次在高考中使用了盲文试卷。这一问题也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已有研究关注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完善路径(曲学利,吕淑惠2004;钟经华2006;麻一青,孙颖2012),分析高等融合教育中的语言实践(黄伟2011),探索语言障碍评估、无障碍环境构建等支持策略(任伟宁,等2014;蔡翮飞2017)。但是整体来看,目前尚缺乏从语言服务视角探究语言障碍者在高等教育阶段所面临真实语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高等教育是语言障碍者实现个体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采用历时质性个案研究法,追踪考察在语言障碍类型、学历层次、高等教育模式、接受高等教育的国家等方面不尽相同的3位语言障碍者,从语言服务的主体、方式和内容3个方面深入了解其语言困境和需求。调查发现,语言障碍者所面临的语言服务问题可归纳为服务主体错位、服务方式失衡、服务内容匮乏。相应地,需要明确语言服务主体及其职责范畴,提升其语言服务意识;构建全高等教育阶段服务模式,明确语言服务流程;提供转衔阶段的语言服务信息,丰富涉语言障碍者的无障碍语言资源。研究表明,对语言功能的认识影响语言服务能力,沟通权利与语言服务权利混淆,对无障碍语言资源需求较高,是语言服务问题和需求产生的3方面深层原因。建议加大手语、盲文功能多元性的宣传力度,通过激励机制提高语言服务主体积极性;系统调查语言障碍群体实际需求,构建语言服务动态评价体系;挖掘阐释无障碍语言资源重要价值,谋划搭建共享语言服务模式。
2024 Vol. 9 (4): 34-44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34
)
45
普通话儿童句法发展的里程碑
张云秋,彭鹏程,晁代金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40404
导读: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目标
早期句法如何发展是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最有魅力的问题之一。其中,儿童语言发展需要习得哪些最为必要的句法知识,并且哪些句法现象的习得可以成为儿童句法发展的里程碑,这是具有理论价值又富于挑战性的课题。
句法启动、语序和成分结构、递归和功能标记是普通话儿童的最低限度句法知识,其习得标志着汉语普通话儿童“句法骨骼”的基本形成,可以根据它们的习得年龄段勾勒出汉语普通话儿童句法发展的里程碑。考察5名普通话儿童的早期纵贯性产出语料,发现其句法习得历程为:(1)以语调词–独词句的习得为标记,从1;00岁左右就通过韵律特征(语调)的启动而进入句法发展的萌芽期;1;05~1;06岁,进入双词句阶段时就对语序参数敏感,并且各类简单的成分结构开始涌现,在双词句产出后的两三个月里爆发式增长,功能范畴标记也同时涌现。(2)递归知识的习得稍晚于其他词语数量少的简单成分结构,2;00岁左右对宾语关系从句敏感,主语关系从句则在2;04岁左右产出,而涉及更为复杂的内嵌知识的关系从句则到3;00岁甚至之后才有产出。与印欧语儿童句法发展历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
2024 Vol. 9 (4): 45-58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0 KB) (
28
)
59
汉语儿童语言发展评估的进展与思考
张义宾,戴熙玉,郭少阳,周 兢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40405
导读:
自陈鹤琴系统记录和观察儿童言语发展过程,探讨儿童语言教育之路开始,中国儿童语言研究至今已有百年之久。从探索汉语儿童的语言习得规律,到研究儿童语言能力与发展环境的关系,汉语儿童语言研究为中国汉语儿童的语言学习、发展和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学理支持,推动儿童语言教育不断深入和扩展。作为儿童语言研究十分重要的一个板块,儿童语言发展评估吸引了包括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临床医学等交叉领域研究人员和一线工作者,甚至是普通家长的关注。由于儿童早期的语言能力与其后来的学业成就、社会情感、心智和身体发展都是密切关联的(McCabe & Meller 2004;李宇明2022),所以不论是在国家通用语言质量监测,还是在特殊儿童发展筛查、诊断与评估中,语言能力都作为重要的指标受到普遍关注(周兢,等2018;陈敏倩,等2009;刘焱,等2012)。
汉语儿童语言发展评估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呈现出3个主要特征:初步建立起以标准化评估和非标准化评估为主要范式的多样化评估框架;评估对象从单一模态走向多模态融合;评估技术从传统迈向人工智能。但与国际研究相比,尚存以下问题:语言学发挥的作用不大,极易导致评估走向某种偏颇;本土化评估体系亟待建设;相关数据库还比较匮乏。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汉语儿童语言发展评估体系的3点建议:建立“为儿童而研究儿童语言”的儿童语言学科,发展相关课程与教材,并加强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转变西式思维,加强汉语儿童语言评估系统的自主研发;拥抱数字时代,建立可共享的汉语儿童语言发展数据库平台。
2024 Vol. 9 (4): 59-65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0 KB) (
31
)
66
海峡两岸暨香港“古异今混”部件的分合现状研究
张素格,陈双新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40406
导读:
汉字从甲骨文到现行汉字,字符部件的同化、异化和分化时有发生,字体、字形和字符体系在变异和规范之间的动态平衡,贯穿了汉字发展的全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书写工具和载体、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度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字政策和以不同方式呈现的规范标准,如秦“书同文”、魏晋石经、唐字样、明清字书。同样,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峡两岸暨香港由于多种原因而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汉字规范标准,形成了三地的“书不同文”,此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已有研究成果比较充分地展示了三地字形差异的面貌(许长安1992,2011;费锦昌1993;龚嘉镇2004;魏励2016;张素格2019;田小琳2022),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字问题的复杂性。比如繁简关系,“单凭《简总表》中的简繁对照,无法直接进行内地与港台之间字形的正确转换”(程荣2014:5);比如微观字形差异,“规范统一两岸差异字形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有不可忽视的复杂性”(张素格2019:31)。三地文字同根同源,实现“书同文”,无论是对人际交流还是信息处理,都将带来极大方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梳理字形差异现状是基础,挖掘字形差异背后的规律和特点是关键。
汉字的“古异今混”指古代形音义不同的汉字或构字部件,发展演变到现行汉字,成为形体相同的汉字或构字部件。考察对比《汉字字形对比字典》(香港中华书局出版)中海峡两岸暨香港三地的汉字字形,整理出“古异今混”部件12组:舌—、臼—𦥑、林—、夊—夂—攵、艹—卝、丰—丯—豐、匚—匸、壬—、冃—曰、另—叧—、月—⺼、曰—日,涉及400多字。逐一分析可知,对“古异今混”部件,大陆依据历史传承和现实基础,大都合而为一;台湾则刻意区分,以维护字形的古今沿袭;香港大致与台湾一致,但把有历史传承和现实基础的合并部件作为可接纳字形,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三地“古异今混”部件的分合不一致形成的字形差异,虽然对阅读造成的障碍不大,但给基础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乃至世界各地的汉字教学,尤其是汉字信息处理带来不少问题。希望三地在微观字形问题上相向而行,最终实现真正的“书同文”。
2024 Vol. 9 (4): 66-81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28
)
81
论老年语言抚慰
赫 琳,王炤宇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40407
导读:
“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老年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衰老会带来感知觉、智力思维、情感性格等多方面的改变,也会影响他们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关系建构,进而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出挑战。语言作为信息和情感的载体,不但能为老年人带来新信息,而且可以调节老年人的情绪,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和世界。通过使用语言文字及相关产品和话语手段,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抚慰,满足老年人情绪调节、知识获取和家庭社会参与等需求的语言服务就是老年语言抚慰。
老年语言抚慰是通过使用语言文字及相关产品和话语手段,对60岁以上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抚慰,满足其情绪调节、知识获取和家庭社会参与等需求的语言服务。老年人、抚慰者和抚慰环境是老年语言抚慰的三大要素。应重视老年语言抚慰体系建设。首先需要重视老年人群体内部差异,依据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地等特征推知个体的语言抚慰需求;其次应着力培育多种类型的语言抚慰者,践行会话、阅读和叙事3种语言抚慰方式;最后还要营造适宜的语言抚慰环境,助力老年人群体内部及不同年龄群体间互联互通。开展老年语言抚慰,不但有利于老年人的生存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凝心聚力,积极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2024 Vol. 9 (4): 81-88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89
原生口语的抢救性调查
郭奇军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40408
导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育普及率逐年升高。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文盲率已由成立之初的80%左右下降到2.67%。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如今生活于封闭社会网络内的文盲已越来越少,且大都在60岁以上。文盲的消失,也意味着文盲口语的消亡,因此,文盲口语成为一笔亟待抢救性调查的重要语言资源与语言文化遗产。
学术界有关文盲口语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有关原始人语言的探讨,实际研究中又有“前文字时代的语言”“前逻辑时代的语言”等不同名称。前人研究认为,原始人的语言有“语词的具象性”“话语的简洁性”“语言传播的口耳交际性”“使用范围的局限性”“语体上的不分体性”等特点(列维·布留尔1985;萨丕尔2011;王东1993)。
“原生口语”指文盲以口耳交际方式习得的一种口头话,具有语言面貌的原生性、表达的自然性和使用范围的封闭性等特点。调查原生口语,有助于深入认识自然口语的本来面貌,对比发现语文教育对口语的影响,深入认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底层与语言使用特点。随着语文教育的普及和人口的自然老化,原生口语已位列濒危程度最高等级,成为亟待抢救性调查的重要语言资源与语言文化遗产。调查应遵循补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社会化原则和规范性原则,以确定调查的轻重缓急与具体实施策略和路径。文章对甘肃秦安话原生口语做了示例性调查,并归纳出其特点:词语层面,词汇量小,用词具体、土俗;句法层面,句子短小、结构简单;话语层面,冗余度高,逻辑性弱,语境依赖性强;语体层面,日常语体占主导性。
2024 Vol. 9 (4): 89-96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0 KB) (
33
)
版权所有 © 2015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19060;65219062 传真:010-65523101 E-mail:yyzlyj@cp.com.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